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探析建筑工程竣工结算的造价管理

作者

张燕

91144 部队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0

引言:随着建筑行业发展,工程竣工结算造价管理愈发关键。准确的造价管理能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有效控制成本。当前竣工结算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造价准确性。因此,深入探析竣工结算造价管理,对于保证工程顺利交付、提升行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建筑工程竣工结算造价管理现状

1.造价管理的重要性体现

竣工结算作为工程项目的经济收官之战,承载着多重战略价值。它既是核定实际工程成本的法律依据,也是考核投资效益的核心指标,能够客观反映项目建设过程中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精准的造价核算有助于建设单位锁定财务风险边界,避免超付导致的资金链紧张;对施工单位而言,则是实现预期利润、维持企业正常运转的生命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预算与结算的差异分析,可以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宝贵的定价参考,推动行业定额标准的动态更新。在纠纷调解层面,详实的结算资料更是仲裁机构判定责任归属的主要凭证,有效减少扯皮现象的发生概率。

2.目前造价管理的普遍模式

现阶段主流的管理范式仍以传统线性流程为主,即按照“施工→计量→计价→审核”的顺序逐步推进。建设方通常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进行独立审价,试图通过专业力量制衡施工方的报量冲动。部分大型企业集团已开始尝试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进度款支付与形象面貌挂钩的动态监控,但多数中小项目仍依赖 Excel 表格手工台账。值得关注的是,BIM 技术的渗透正在改变传统作业方式,模型算量逐渐替代二维图纸计算,提升了工程量统计的准确性。不过总体来看,行业尚未形成标准化的操作规程,不同地区、不同主体间的管理细度存在显著差异,导致跨区域合作时常出现衔接障碍。

3.现存的主要问题表现

实践中暴露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是合同界面划分模糊引发的争议频发,特别是总包与分包之间的交叉施工部位容易产生重复计取费用;二是现场签证随意性较大,部分技术人员缺乏造价意识,签署的技术核定单未同步考虑经济后果;三是材料调差机制僵化,面对突发性市场波动时难以及时启动应急条款。更深层的问题则体现在过程控制的缺失——很多项目等到竣工阶段才集中处理积压问题,导致大量精力耗费在事后补救而非事前预防。此外,审核队伍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过度依赖经验判断而忽视计量规则更新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些都严重制约着造价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提升。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竣工结算体系,作为项目投资控制的最终环节,其造价管理水平直接反映着工程建设各方的综合管理能力。当前行业已形成基本共识:合理的结算价不仅是对建设成果的价值衡量,更是平衡参建主体利益的关键纽带。然而在实际运作中,由于涉及环节众多、影响因素复杂,这一领域的管理实践仍面临诸多挑战,既有制度设计的先天不足,也有执行层面的后天失序。深入剖析现状特征与症结所在,成为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

二.影响建筑工程竣工结算造价的因素

1.合同条款的影响

契约文本构成造价管理的法定框架,其条款设置直接影响着结算调整的空间范围。固定单价合同模式下,量变引发价变的传导机制尤为敏感,任何工程量的增减都可能触发连锁反应;而总价包干合同看似锁定风险,实则可能因范围定义不清埋下隐患。计量规则的选择同样关键——按实结算与约定比例之间的博弈始终存在,特别是措施费计取基数的不同认定标准,往往成为争议焦点。付款条件的严苛程度也会影响资金时间价值,延期支付实际上构成了隐性让利。

2.工程变更与签证的作用

设计修改引发的技术洽商几乎是常态存在,这类变更既是适应地质条件变化的客观需要,也可能沦为变相增加造价的手段。签证办理的时效性和规范性尤为重要,滞后确认容易导致事实证据灭失,而描述模糊则为后续扯皮留下空间。技术核定单与经济签证的联动机制尚未完全贯通,经常出现技术可行但经济不合理的情况。更隐蔽的影响来自变更累积效应,单个小额调整看似无害,汇集起来却可能造成重大偏差。这就要求建立分级审批制度,既要保证必要的灵活性,又要防止随意开口子破坏原有平衡。

3.市场价格波动的干扰

建材市场的周期性起伏给闭口合同带来严峻考验,钢材、混凝土等主材价格异动直接影响实体消耗成本。政策性调整如环保限产导致的供应短缺,会打破原有的供需平衡格局,迫使采购半径扩大增加运输费用。汇率变动对进口设备材料的影响虽相对有限,但在高端装修项目中仍不可忽视。更为复杂的是区域价差问题,异地项目的材料认价常常陷入本地信息不对称的困境。动态调价公式的设计难度在于权重分配是否合理,既要反映真实成本变化,又要避免过度投机行为扭曲正常调价功能。结算价格的形成是多重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受可控因素的制约,也受不可控环境的扰动。理解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构建科学的管控模型至关重要。其中既有合同约定的刚性约束,也有市场环境的柔性调节;既包含可预见的风险预留,也需要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三.加强建筑工程竣工结算造价管理的措施

1.强化合同管理的策略

破解现存困境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既要完善顶层设计又要细化操作规范。关键在于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控意识,将事后审计前移至事中控制乃至事前策划。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双轮驱动,逐步实现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应着力构建三维立体化的合约管理体系:纵向延伸至招投标阶段的要约邀请文件审查,横向覆盖所有分项工程的界面划分协议,深度嵌入履约保证条款的具体量化指标。推行合同交底制度,确保项目团队全面理解权利义务边界;建立履约评价档案,将违约记录纳入供应商信用考评体系。针对模糊地带制定补充解释细则,比如明确甲供材损耗率的计算方法、暂估价项目的最终认价程序等。引入法律顾问参与重大条款磋商,防范法律漏洞转化为经济损失。定期组织合同分析例会,对照执行情况修正偏差,使契约真正成为各方行为的指南针。

2.规范变更签证流程的方法

实施分级授权审批制度,根据变更金额设定不同的决策层级;建立技术经济比选机制,所有设计修改必须附带造价影响评估报告。推行电子化签证系统,实现线上申报、审批、存档全流程留痕管理;设置红黄蓝预警提示功能,对超限额变更自动触发上级复核程序。制定标准化的签证单模板,强制要求附具原始测量记录和影像资料作为附件。成立变更评审委员会,定期通报典型案例指导基层操作。通过建立变更台账与预算对比分析模型,实时监控偏差趋势并采取纠偏措施。

3.提升审核监督力度的途径

构建多方参与的立体监督网络:监理单位侧重过程合规性检查,跟踪现场实际完成情况与图纸的一致性;跟踪审计提前介入关键节点,对隐蔽工程进行重点抽查;内部审计部门开展事后全面复盘,核查结算依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开发智能审价工具,利用大数据比对历史同类项目指标异常值;应用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比对竣工模型与设计模型的差异点。建立交叉审核机制,同一项目由不同团队分别独立核算后交换复核。实施奖惩分明的考核制度,将审减额与咨询费挂钩的同时设置合理误差容忍度,激励中介机构提升专业水准。

结束语:建筑工程竣工结算造价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通过对现状、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应对措施的探讨,可知做好造价管理需各方协同。强化管理能提高结算准确性,控制工程成本,促进建筑行业健康、有序、高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1]丁爱霞.建筑工程竣工结算造价的审核标准问题探究要点构架[J].大众标准化,2022,(15):168-170.

[2]高雅娟.浅谈建筑工程竣工结算审核[J].中华建设,2022,(07):65-66.

[3]曹宁.建筑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J].低碳世界,2022,12(04):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