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策略
郎学红
保定市清苑区臧村中学 河北保定 071100
引言
近年来,相关文件的发布,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渐从应急性的专项干预,向常态化的日常渗透转变。在实际教学探索过程中,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实践仍存在优化空间。深化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既是落实新课标育人理念的重要实践,也是护航学生心灵成长的关键探索。
1 高中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契合
1.1 文本素材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蕴含着丰富的心理体验与成长主题,宛如一面可供学生参照的“心理镜像”。于自我认知维度而言,《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之语,似能悄然引导学生思索自我价值与人生目标;《我与地坛》里史铁生从“死亡思考”迈向“生命觉醒”的历程,仿佛能助力学生理解在挫折中进行自我重构的意义。从情绪调节层面来说,《荷塘月色》中朱自清由“颇不宁静”渐至“暂得安宁”的情绪变化,好似可作为情绪调节的生动案例以供分析;《兰亭集序》中“乐极生悲”的情感体验,似乎能让学生感悟到情绪的流动性与复杂性。在人际交往方面,《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荆请罪”所体现的包容与沟通,《鸿门宴》中人物互动时的心理博弈,仿佛可引导学生思考人际关系里理解与尊重的重要性。这些文本并非孤立的文学素材,更像是贴近学生心理需求的“活教材”,使学生在文学审美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取心理认知。
1.2 写作表达
写作不仅是语言运用的实践,更是学生探寻内心世界的隐秘路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日记、散文、书信等文体,恰似一方温柔的避风港,相较于即时性的口头表达,书面文字给予学生更多沉淀思绪的时间与空间,使其更易敞开心扉,与自我对话。在“成长叙事”写作中,学生得以回溯过往经历,在字里行间梳理心绪、审视成长;“致XX 的一封信”这类创作形式,如与未来的自己隔空交流,或是与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展开对话,能够帮助学生将未曾言说的情感诉诸笔端,实现情绪的舒缓与排解。教学实践反馈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完成写作后,对自身的思维与情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书面表达已悄然成为他们关照内心、调节情绪的有效媒介。
2 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策略
2.1 文本解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聚焦人物心理,引导自我认知与结合时代背景,化解成长困惑两大策略实现。前者要求在文本教学中突破“情节分析”“手法鉴赏”的传统框架,增设“人物心理动机”“情感变化逻辑”的解读维度,如在《赤壁赋》教学中,通过“苏轼从悲叹到释怀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转变?你有过类似经历吗?”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身情绪调节方式;在《祝福》教学时,围绕祥林嫂的心理困境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共情意识。后者则强调将文本主题与学生的成长困惑相联系,通过讨论和模拟提问场景,帮助学生正视困惑、学习沟通技巧,从而减少对“不完美”的焦虑。
2.2 写作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通过情绪类与成长类写作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情绪类写作中,设计“低压力”任务,如开展“情绪日记”写作,要求学生每周撰写 1-2 篇,记录“情绪事件—情绪感受—情绪原因—应对方式”,教师以评语引导,实践表明坚持 3 个月后学生情绪识别能力显著提升;还有“文本情绪共鸣”散文写作,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下共鸣点及原因,理解情感表达多样性。成长类写作方面,“我的一次‘小失败’”叙事写作,让学生记录未达预期的经历及感悟,教师关注积极认知;“给文中人物的建议信”书信写作,让学生给困境人物提建议,在助人视角中反思自身应对方式,培养理性思维。
2.3 课堂活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主题辩论和课本剧改编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实现。角色扮演方面,以《雷雨》“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片段为例,让学生分别饰演周朴园和鲁侍萍,其他学生观察人物语气、动作所体现的心理,表演后通过“如果你是鲁侍萍,面对周朴园的‘补偿’,会接受吗?为什么?”的讨论,让学生跳出“旁观者”视角,体会人物的矛盾与挣扎,理解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原因。主题辩论上,围绕《逍遥游》中“‘逍遥’是无所追求’还是‘有所坚持’”的争议性话题组织辩论,正方结合“大鹏鸟‘水击三千里’”,反方结合“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展开论证,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遵守规则,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学会尊重不同观点,减少非黑即白的认知偏差。
3 融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 尊重个体差异,避免“贴标签”
每位学生都有着独特的生命轨迹与情感体验,这种个体差异性也会在语文文本解读中自然显现。以《我与地坛》的文本分析为例,不同学生在感悟史铁生的心路历程时,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认知维度与情感共鸣程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包容开放的态度接纳这种多元性,避免将个人的解读标准强加于学生,也不宜对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进行过度解读。我们不妨用“你的视角很独特”“让我们来听听其他同学的见解”等语言,引导学生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进行思想碰撞,共同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对话场域。
3.2 保护学生隐私,守住“安全边界”
在写作与分享环节中,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在写作中暴露如家庭矛盾、自我怀疑等内心隐私,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供“匿名提交”的写作任务选项,并尊重学生“不分享”的权利;二是对学生隐私内容严格保密,杜绝在课堂外讨论;三是若发现学生存在如自杀倾向等严重心理困扰,应及时联动心理老师与家长,避免独自处理。
3.3 立足语文本质,避免“心理课化”
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时,可将二者视作相辅相成的整体。以语言文字为纽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情绪日记”写作指导中,可侧重培养学生精准的语言表达,将“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等具象化描写融入情绪抒发;而在进行“人物心理分析”时,不妨鼓励学生扎根文本细节,从“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这类细腻刻画中感悟人物心境。如此,既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又能保持语文课堂的学科特质,让二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为教学工作增添额外负担,而是对语文教育“育人”内核的一种深度回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与周围世界;借助写作训练,学生可以有条理地梳理内心情绪;课堂互动环节则为培养学生的共情与沟通能力创造了条件,进而推动语言学习与心理成长的协同发展。相信通过持续探索与实践,高中语文教学有望成为滋养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沃土,助力他们成长为兼具人文情怀、思辨能力与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璐.探究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策略[J].学周刊,2025,(05):53-55.
[2]缑洁.生命观下高中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J].语文教学之友,2025,44(01):12-14.
[3]聂建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J].新智慧,2023,(3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