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多维创新与全球共情:国际传播的海南范式

作者

毛泽浩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 海南省海口市 570000

一、自贸港建设中的国际传播使命

海南自由贸易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支点,其国际传播能力直接关系国家形象构建。2019 年 11 月,海南国际传播中心正式成立,成为海南自贸港省级国际传播机构及国际传播供稿总平台。2022 年 5 月,海南省委宣传部推动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与国际传播板块深度融合,重组海南国际传播中心,形成“一支队伍、一套机制、一个品牌”的运营体系。这一改革标志着海南国际传播进入体系化建设阶段。

重组后的海南国传肩负三大使命:

1、制度创新使命:首创“333”国际传播体系,整合三大自主平台、三大借力渠道、三大支撑机制;

2、全球网络使命:2025 年建成迪拜中东联络中心与吉隆坡东盟联络中心,形成

跨境传播双枢纽;

3、叙事转译使命:通过海外传播官团队实现文化符号的本土化转译,覆盖全球50 余国。

在此框架下,海南国传以重大活动与生态传播为双轨,探索出一条兼具“中国气派与海南特色”的国际传播路径。

二、海南国际传播的体系架构与全球网络

1、“333”体系的制度创新

海南国传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系统化的制度设计,该体系已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及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

表:海南国际传播中心“333”体系架构

该体系解决了省级传播“资源分散、效能滞后”的痛点,实现从生产到评估的全链条优化。

2、全球化人才网络构建

人才是跨文化传播的核心动能。海南国传通过三级梯队构建跨国协作网络:

核心团队:40 人专业队伍中, 75% 具备海外留学背景或硕士以上学历;

海外传播官:在全球 30 余国招募近百名本土化传播者,涵盖学者、企业家等多元身份,如知名美国网红托米大叔;

国际专家库:签约美联社、彭博社等 200 余家国际媒体顾问,提供内容本土化指导。

此类配置使海南国传作品兼具国际表达与在地洞察。

三、重大活动国际传播的实践创新杭州亚运会:“去媒体化”叙事破圈

海南国传响应中宣部要求积极参与杭州亚运会和哈尔滨亚冬会的报道任务,创新采用个人视角渗透策略:

博主式纪实:海南国传记者记者张瑶、丁昕以游客身份制作 Vlog《丘索维金娜跳马特写》,抓拍 46 岁老将眼角的坚毅,获乌兹别克斯坦网友泪赞“民族精神的象征”;

跨省联动:与天津国传中心共创《古韵亚运》海报系列,将西湖雷峰塔与天津之眼并置,累计转发量破万次;

民生切口:《体验国际化的义乌》节目中带海内外观众了解中国的国际化小城义乌,打卡中欧班列,引发中东与非洲网友纷纷点赞评论;哈尔滨亚冬会期间,《哈尔滨的民生滑雪场》节目以游客视角体验了冰上运动在东北的渗透率,从外围视角报道哈尔滨的冰雪热,并获得中宣部点赞。

四、生态传播的跨文化共鸣构建

2025 年 8 月,海南国传联合广东国传开展青海生态传播,开创“省际协作+圈层渗透”模式。该系列报道从多角度、小切口入手,生动鲜活地讲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青海湖、茶卡盐湖生态物种保护以及祁连山国家公园一线巡护及物种救助故事,展现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奋进姿态,凸显青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展现了青海生态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生态旅游的独特魅力。

其中,在原创视频产品方面,微纪录片《祁连山里的眼睛》在 X 单个平台阅读量破万;图文系列《神奇动物在哪里》点赞量破万;在加强省市级国传中心联动方面,中心携手广东台对外传播中心,推出《琼粤搭档探盐记》《Simon & Yao’s Vlog:鸟类天堂青海湖》《“唱跳”祁连|当“五毛特效”还珠格格,遇上女子管护队……会有什么火花?》;在互动方面,收获来自亚洲、欧洲等地区自然生态爱好者兼摄影师博主的点赞与转发;多条作品收获海外网友踊跃评论与互动。

五、全球传播网络的支点建设与效能转化

1、境外枢纽的功能跃升

2025 年 6 月,海南国际传播中心中东联络中心于迪拜世博会中国馆揭牌,标志着省级国际传播首次实现境外支点布局,其核心功能已超越传统媒体报道,该中心被阿联酋通讯社称为“中阿媒体协作新引擎”,推动海南从“被报道者”转为“区域传播规则制定者”。

2、文化共谋驱动区域协作在东盟方向,海南国传以文化相似性撬动深度合作:

《风从海上来》合拍项目:马新社记者对比海口骑楼与槟城“五脚基”建筑,揭示闽南移民文化纽带;斑兰糕、海南鸡饭等共同饮食符号引发观众集体记忆;微短剧青年工坊:在吉隆坡举办中马青年创作论坛,探讨黎锦纹样与马来巴迪布(Batik)的几何美学共性,孵化 Z 世代叙事产品 5

六、结论与启示:省级国际传播的范式价值海南国际传播中心的实践,为中国地方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三大启示:

1、制度创新:构建省级传播标准化框架“333”体系破解了资源分散难题,其核心在于:

纵向整合:打通省-市-县三级供稿机制;横向融通:报台融合实现“一次采集、多平台分发”,如《自贸佳》在海南卫视与海外社交媒体同步播出;评估量化:建立“传播广度-情感深度-行为转化

2、情感共同体:从文化折扣到文化增值海南国传通过三重共鸣消解跨文化隔阂:

生态共同体:青海岩羊救助影像关联中东动物保护理念,推动阿盟地区观众加深对中国的环保政策的理解;

青年共同体:中马微短剧论坛吸引 Z 世代参与创作,使黎锦纹样成为东南亚潮牌设计元素;

经贸共同体:中东通联站与东南亚通联站的建设将促成中东与东南亚企业与海南本土企业的交流,验证“传播-信任-交易”闭环。

3、陆海双循环:拓展中国叙事地理维度海南范式重塑了国际传播的空间逻辑:

向海延伸:依托“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中国-东盟-中东传播链,如《风从海上来》在 22 国播出;

跨陆联结:借力澜湄合作机制,将青海江源生态叙事输入湄公河流域国家,助推“山水命运共同体”写入澜湄宣言。

正如马来西亚记者 Ho Wen Yi 所言:“海南的风带着家乡的气息,而自贸港的开放政策让我们的合作更紧密。” 当荒漠猫与沙狐在海报中隔沙丘相望,当义乌商城的发货单飞向撒哈拉小镇——这些由海南国际传播中心编织的叙事网络,证明国际传播的本质是 “让文明在差异中照见彼此,在共鸣中走向共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