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措施探究

作者

张智家

辽宁省环境规划院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36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问题呈现出复合型、跨域性的新特征,以往的属地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有效针对此类新问题。因此,需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不断推进区域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控,提高协同治理的效果。本文探讨了协同治理视角下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以期能够为大气污染的高效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基于协同治理的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的必要性

现阶段,随着我国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居生活的需要,能源消耗量也不断增加,导致大气污染问题面临新的挑战。大气污染成分及来源相对复杂,且污染物会随着大气运动而扩大影响范围,因此目前大气污染呈现出蔓延性、区域性以及综合性的特征。在该特征下,大气污染的治理难度不断增加,属地治理的模式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1]。而区域联防联控措施则可以综合区域中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联合制定针对性的防控及治理措施,将大气污染控制在源头会提升治理的效率。

三、基于协同治理的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的困境探析

(一)行政区划的僵化导致协同合作存在障碍

在联防联控机制实施过程中,各地区严格按照行政区划进行大气污染治理的划分,导致防治过程中出现盲区或者遗漏的地方。行政区划的方式具有切割性、封闭性以及界限性的特征[2]。如果出现部分地方政府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或者存在行政边界无法跨越的问题,便会导致政府协同治理的积极性受挫,存在较大的障碍,继而导致各自为政,协同治理无法形成的问题,影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一方面,针对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的相关条例,多数为原则性或者目标式的概念表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部分地方利益不协调以及责任界定模糊等问题。另一方面,在技术层面,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内各地的实际情况,研发针对性的治理技术、监测技术等。而部分区域只是引进了既有的先进设备,未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及战略部署等使用设备,导致设备支持率不高。如部分地区并未对污染物分布及运输规律进行精准识别,导致污染治理无法实施精细化操作[3]。除此之外,各地在开展联防联控的过程中,多数运用行政命令、政策措施等方式开展,未引入企业自发推进等市场调节方式,导致社会各主体的配合度有待提升,影响大气污染防控效率。

(三)信息不对称阻碍协同治理效率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区域协同的各方沟通不畅通,难以准确与及时的获取其他地区的大气污染信息,无法及时的做出应对措施。这一问题,也导致了协同治理过程中信息获取成本有所增加,进一步影响防治工作的部署与执行,继而阻碍区域大气污染的协同治理效果。比如,京津冀协同治理过程中,虽然拥有初步建设的信息共享平台及空气质量监测站,但是三市的数据共享范围仍然有限,数据在政府内部之间的流通较多,在各市政府之间的共享范围仍然存在较多限制。

四、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措施

(一)明晰协同治理的权责关系

区域协同治理的关键在于明确权责关系[4]。一方面,可以构建关于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的协同协调机构,对于其在大气污染防治之中的责任进行划分。另一方面,对区域内各城市各部门的权限与职责进行明确,如交通、环保、城管等,从源头做好大气污染的高效控制。如针对环保部门,应当重点关注污染源监测以及污染防治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等。除此之外,要打破区域内各城市之间严格的界限划分,根据大气污染的具体内容、大气污染监测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联合制定各类防治方案,以便及时的应对各种问题。通过明确分工又通力合作的方式,形成大气污染防治的合力。

(二)构建系统的协同治理体系

首先,应当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相关条例,为协同治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制定区域协同治理法规,明确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出台各类防治细则,明确处罚标准及措施等。自上而下的形成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从而使协同治理的防控工作有据可循、有法可依。其次,应当重视大气污染防治的技术研发,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实施精准监控与智能预防。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如工业布局、人口密度等内容,开发更加高效的挥发物有机物治理技术、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等[5]。最后,区域协同治理模式不仅在于各地政府之间,也需要联合不同主体形成高效治理模式。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抖音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各类渠道强化公众对大气污染的认识,自觉加入到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之中。针对企业,要引领其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在企业战略规划之中融入环保责任,利用资金或政策支持企业开展绿色环保工艺及技术的研发,以此形成绿色生产。通过上述措施,形成全社会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协同治理氛围。

(三)完善大气治理的全过程信息链条

区域协同治理环节中,尤为关键的是信息的畅通。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及信息交换,可以减少防治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决策失误问题,提升大气污染防治的效果。因此,应当构建集合区域内各地实际情况的大气污染数据库、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应急处理中心[6]。通过强化的大气污染信息网络来迅速的制定应对方案。同时,区域内各地生态环境部门也应当通过官方网站定期发布监测数据,并最大限度的开放权限,收集、存储以及分析其他地区的共享信息,以确保获得精准的资料,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制定精准方案。通过完善的信息链条,可以有效推进区域内政府之间的协同合作,构建联合性强、协同治理效果明显的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体系。

五、结语

在新形势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还面临诸多挑战,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势在必行。本文探讨了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存在的问题,如行政区划的僵化导致协同合作存在障碍、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信息不对称阻碍协同治理效率等。基于此,本文从明晰协同治理的权责关系、构建系统的协同治理体系、完善大气治理的全过程信息链条等方面提出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以期能够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的高效开展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建呈,王洛忠 "2+26" "城市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4):43-44.

[2] 孙自君.大气污染治理府际协同治理及其优化路径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南方论刊, 2025(1):54-55.

[3] 红军 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安徽省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研究[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logy, 2025, 14(01):15-24.

[4] 刘慧文.协同发展视域下京津冀大气污染横向生态补偿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5, 27(2):95-105.

[5] 李健,李庆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新型城镇化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J].环境科学, 2025, 46(2):625-635.

[6] 黄定轩,谭斌强."以邻为壑"如何迈向"同舟共济" ———基于量子博弈的区域大气污染府际间协同治理研究[J].Journal of Technology Economics, 2024, 43(7):125-127.

作者简介:姓名:张智家,出生年月:1993.7.29,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日照,学历:本科,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科学,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