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探析

作者

杨佳群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古城台小学 810000

随着新课标对“语言运用”核心素养的强调,小学语文教学正从“知识传授”向“实践运用”转型。语文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综合交际的能力,是衡量语文学习成效的关键指标。然而当前课堂中仍存在“重讲解轻体验”“重识记轻运用”的现象,学生语言表达生硬、运用能力薄弱等问题突出。因此,立足课堂教学实际,探索可操作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向。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概述

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关键阵地,语文实践能力是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是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课堂教学中多样化的活动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语言运用的主动性,目前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仍面临教学方式单一、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策略,是提升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

当前语文实践能力培养面临三重困境:一是教学情境脱离生活,学生难以将课文语言与生活经验关联;二是互动形式单一,听说训练多停留在“问答式”层面,缺乏深度交流;三是读写割裂,阅读积累难以转化为写作表达能力。因此,通过优化教学策略,构建“学用结合”的课堂模式,是突破困境的核心思路。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

(一)创设真实情境

通过模拟生活中的语言使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语言理解与表达,从而提升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与环境、同伴、教师的互动,更容易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真实情境的创设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讲代练”的弊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有助于增强语言学习的真实性、功能性,此外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更需要将语言置于情境中进行体验、感悟和表达,使学生的语言学习与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进而提升其语言运用的能力[1]。以《桂花雨》为例,在教学中创设与课文情境相似的生活化场景,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播放桂花飘落的视频片段,向学生发放少量干桂花,让他们闻香、触摸,从感官上引发情感共鸣,随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亲人之间的温情片段,与课文中“我”和奶奶之间的情感建立联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角色扮演环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行简单表演,使其体会人物情感、理解语言含义,课后让学生以“秋天的回忆”为题写一篇短文,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进行语言表达,通过这一系列真实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在听说读写等多方面得到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二)强化听说训练

语文的本质是语言的运用,而听与说作为语言交际的基础能力,是学生进行理解、表达、交流的前提。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系统的听说训练不仅有助于提升其语言感知力,还能增强其逻辑思维,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听说活动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多样化的听说任务,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感、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组织能力,为今后的读写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听说并重,从输入到输出形成完整的语言实践链条[2]。《搭石》这篇课文安排在阅读策略单元,教学中除了侧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作为一篇经典的课文,教学《搭石》时,教师可以围绕“强化听说训练”设计“三层听说活动”:一是“情境倾听”,播放村民走搭石的音效(脚步声、说笑声),让学生闭眼想象场景并描述“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锻炼听后表达能力;二是“观点辩论”,围绕“搭石美在哪里”分组讨论,要求结合课文语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阐述观点,同时倾听他人补充;三是“角色对话”,让学生扮演“外地游客”与“村民”,用口语化语言讲解搭石的作用与乡风民情(如“您看这搭石,踩着稳当,还能帮大家过河,这可是咱村的老规矩”)。通过多层次听说互动,学生不仅深化了对“搭石精神”的理解,更在真实交际中提升了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三)注重读写结合

阅读与写作本质上是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两者互为支撑、相辅相成,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表达方式,培养语感;而通过写作,学生则能将所学语言知识内化并灵活运用,完成由理解到表达的转化,在小学阶段,学生语言积累有限,写作常感困难,因此将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可以有效降低写作门槛,提升表达兴趣,当前语文教学强调“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即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特色、文本结构、情感表达,再通过仿写、续写、改写等多种方式练习写作,从而实现语言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成效,也有助于构建完整的语文能力体系,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在《落花生》教学中,可采用“读写进阶式”设计:阅读环节,引导学生批注“父亲议花生”的段落,梳理“先谈花生好处,再讲道理”的表达结构,积累“默默奉献”“有用”等关键词句;仿写环节,以“我喜欢的植物”为题,要求模仿课文“物—理”结构,先写植物特点(如“仙人掌浑身是刺,却能在沙漠中生长”),再提炼象征意义(“它像坚韧的人,在困难中默默坚持”);创写环节,拓展“花生精神的故事”,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如清洁工默默打扫街道),用具体事例诠释道理。这种“读结构—仿表达—创内容”的路径,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逐步掌握“借物喻理”的表达方法,可以实现语言能力的迁移提升,从而有效促进了语文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结语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活生活体验、强化听说训练促进互动表达、注重读写结合实现能力转化,能有效构建“学用一体”的课堂生态。教师在教学中需始终立足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特点,让语文教学应回归语言实践的本质,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桂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路径探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

[2] 肖亚楠. 小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探析[J]. 少年写作,2021(8):0036-0036.

[3] 林琰如.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3(1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