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跨学科整合视角下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戴单单

临海市大田初级中学 浙江临海 317000

0 引言

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浪潮,正推动人才培养目标向复合型创新型加速转型,英语作为国际沟通的核心媒介,其阅读教学不仅承担着语言知识传递的基础功能,更肩负着文化理解、思维培育与视野拓展的多重价值。

1 跨学科整合概述

跨学科整合是指打破单一学科的知识壁垒,通过多学科知识、方法与思维的有机融合,形成整体性认知框架的教学理念与实践模式。其核心在于以核心问题或主题为纽带,将不同学科的关联内容进行重组,使学习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培养综合思维与创新能力。

对于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而言,跨学科整合具有独特价值。英语作为语言工具,其文本内容天然涵盖社会、文化、科技等多领域知识,本身具备跨学科属性。通过跨学科整合,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解读语言信息的同时,调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背景辅助理解,提升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帮助学生实现语言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协同发展[1]。

2 跨学科整合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2.1 创设文化浸润式教学情境,构建跨学科认知支架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超越文化符号的表层意义,通过多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建构,引导学生从文化现象识别深入到对逻辑机理的理解。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情境的创设应紧扣文本主题,并融入历史演变、科学原理、社会结构等跨学科要素。

以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单元为例,教师可设计“学习智慧的跨时空对话”情境:在历史维度,将文本中“重复练习”策略与《论语》“温故而知新”的双语对照,结合历史课所学“中外教育传统”,引导学生用英语简单对比“中国古人背书习惯”与“西方科学家做实验”的共通点,如“Both ways help usremember things better”;在科学维度,解析“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时,结合生物课“大脑记忆原理”,让学生用折线图画出“当天记单词”与“三天后复习”的记忆效果差异,并用英语描述发现,如“Reviewing helps us forget less”;在社会文化维度,对比“番茄工作法”(每学习25 分钟休息)与“中式课间 10 分钟”,结合地理课“不同国家作息习惯”,分成小组用英语讨论“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并列举 1-2 个理由,如“Short breaks keep us energetic”[2]。

通过简化的多学科情境设计,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又能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不同文化现象的深层逻辑,逐步实现从“学语言”到“用语言理解世界”能力的提升。

2.2 设计问题链驱动的探究模型,深化跨学科知识迁移

问题导向的教学需突破知识点的简单拼接,通过具有探究价值的链式问题设计,推动学生调用多学科思维解决复杂的问题。问题链应呈现“基础性—综合性—批判性”的梯度,使语言学习与知识应用形成深度耦合,提升知识的迁移能力。

以 When was it invented?单元为例,教师可构建“发明创造的多维影响”问题链:在基础层,围绕“What is the light bulb made of?”等问题,引导学生用“be made of”等被动语态表达,同时联系科学课“材料性质”知识,简单说说“玻璃透光、钨丝导电”等原理,用英语短句如“Glass lets light through”;在综合层,针对“How does thesmartphone change our life?”,结合信息技术课“网络功能”、生活经验,让学生用英语分“好处”“不足”两栏列思维导图,比如“Good: call friends easily; Bad: use too muchtime”,并加入简单数据;在批判层,提出“Should kids have their own phones?”,引导学生结合道法课“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知识,用英语说说看法及理由,如“Yes, tocall parents; No, to study better”。

通过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然调用多学科知识,从“读懂文本”逐步过渡到“用知识解决问题”,实现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同步提升。

2.3 融合学科思维方法,提升文本解构能力

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为文本解读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教学中需明确各学科思维的适配场景,避免形式化整合,确保思维方法与文本解读需求的精准对接。

以九年级 Life is full of the unexpected 单元的时态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入数学思维,将过去完成时、一般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转化为时间轴上的“点—线段”模型,过去完成时为一般过去时之前的封闭线段,一般过去时为特定时间点,过去进行时为一般过去时时间点上的持续线段,引导学生在坐标系中标注文本中“闹钟没响—起床—公交车正离开”的时间关系,通过计算“起床至错过公交的时间差”,用英语阐释“时间序列对事件逻辑的影响”,如“The temporal gap between the two events directlycaused the unexpected result”;引入科学思维,结合物理学“惯性原理”分析文本中“意外事件的连锁反应”,如“晚睡→闹钟没响→错过公交”,用因果关系流程图呈现事件链,并用英语解释“Each cause acts as a force altering the trajectory of daily life”;引入语文学科思维,借鉴“伏笔与照应”分析方法,挖掘文本中“unexpected”事件的暗示性细节,如“前文中‘stormy night’与后文‘bus delay’的关联性”,要求学生以英语撰写《情节伏笔分析报告》,体现“细节提取—逻辑关联—主题升华”的分析过程。

通过学科思维的融合,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用数学精准描述时间关系、用科学解析事件逻辑、用语文挖掘文本深意”的复合解读策略,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3]。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有机融合多学科知识实施跨学科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文本解读能力。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贯彻学科融合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其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的过程中,持续提升阅读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倪淑娴.跨学科整合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2025(06):36-38.

[2] 康 丽 . 跨 学 科 整 合 视 角 下 初 中 英 语 阅 读 理 解 教 学 研 究 [J]. 英 语 教师,2025,25(03):168-170.

[3]丁淑娜.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模式创新策略[J].家长,2025(02):74-76.

作者简介:戴单单(1984.11—),女,汉族,浙江台州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初中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