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研究
卿红
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国人小学 四川什邡 618400
引言: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其所具有的逻辑性与抽象性特征,给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构成了挑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往往会以灌输式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情感体验,进而导致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浅表,应用能力薄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强调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情境教学因其能够去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促进知识意义建构的动作而受到广泛关注。
一、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科学原则与设计路径
(一)真实性与适切性原则的统一
情境所具有的真实性,并非指必须去完全复制现实生活,而是说情境要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与生活逻辑,让学生能够感到其可信与可理解。要是某个情境过于虚构或脱离学生经验,即便形式上很新颖,也难以去引发真正的学习投入。就拿低年级教学“加减法”来说吧,“小明有 3 个苹果,妈妈又给了他 2 个,现在有几个?”这种贴近儿童日常生活的简单情境,往往会比“外星人赠送能量石”等奇幻设定更容易让学生加以理解和接受。
与此同时,情境的适切性要求它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紧密匹配起来,从而避免为情境而情境的形式主义。情境的复杂度与信息量,应该要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相适应。对于低年级学生,情境应被设计得简洁明了,以突出核心概念;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去设计更具挑战性、包含多步推理的复合情境。
(二)问题驱动与思维引导两者间的协同作用
一个有效的情境,它理应是拿问题来作为其核心的,通过借助设置一些认知冲突或是探究任务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开展思维方面的活动。在问题的设计这个环节上,需要让它具有开放性与层次性这两种特性,一方面能够引发学生们普遍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去引导学生向数学概念的本质层面做进一步的深入。就拿“认识周长”这个教学环节来说吧,就可以去设计一个诸如“蚂蚁沿着树叶边缘爬行一圈,它爬过的路线到底有多长?”之类的问题,从而将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给具象化为一种可以被观察到的路径长度。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应该要避免去直接告知答案或者解题方法的做法,而是要去鼓励学生自己来提出假设,并加以尝试验证的动作。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教师就需要去发挥出引导方面的作用,通过借助像是提问、提示以及反馈之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梳理清楚他们的思路,并聚焦到关键的数学要素上面去。要是学生在测量不规则图形周长的环节上遇到了困难,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说:“我们能否将这条弯曲的边,给它转化成一条直的边再来进行测量呢?”,进而启发学生,让他们能够联想到“化曲为直”的这种数学思想。问题驱动与思维引导的协同,让情境得以不仅仅是充当知识的“容器”,更是要成为一种能够催化思维的“催化剂”。
二、情境教学实施当中的教师角色与课堂机制重构(一)教师作为情境设计者与引导者所具备的双重身份
在情境教学的实施过程当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从过去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了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引导者。作为设计者,教师就需要去深入地分析教材内容,并结合起学生在认知方面的特性以及他们的生活经验,来精心设计出一种具有启发性与挑战性的情境环境。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扎实的数学学科知识,与此同时,还要掌握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拥有敏锐的生活洞察力。在进行情境设计时,就需要去预设学生可能会有的思维路径与可能碰到的困难点,与此同时,还要去准备好相应的支持策略。而作为引导者,教师在课堂当中就需要通过借助有效的提问、适时的介入与反馈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到核心的数学问题上面,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够向纵深方向去发展。这种引导的动作,并非是直接去给出答案,而是要通过借助像是“追问”、“反问”、“提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去澄清思路、修正错误,并对经验加以提炼。就拿一个例子来说吧,要是学生在解决“租车问题”的时候仅仅考虑了价格最低,教师就可以去追问:“要是把安全、舒适度这类因素也考虑进去,那方案是不是就需要作出调整呢?”如此一来便能够引导学生去建立起一个多维度决策的数学模型。教师所具备的这种双重身份,就要求其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自觉以及教学方面的智慧。
(二)课堂互动模式的转型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动作
情境教学要想得到有效的实施,就需要去依赖一种开放、平等且互动的课堂氛围环境。那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递模式,是很难去满足情境教学在这方面的需求的。取而代之的,应当是一种在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能够进行多向互动的对话模式。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当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借助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方式,来分享彼此的观点、进行质疑辩论,并共同地去建构起知识体系。教师就需要去营造出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来鼓励学生去大胆地表达,去尊重不同的意见,与此同时,还要把所谓的“错误”给当作是一次学习的契机。就拿“设计校园花坛”这个项目来说吧,各个小组会提出不一样的方案,通过借助全班的交流与评议,学生一方面学习到了面积计算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更是在比较和优化的过程当中,让自身的批判性思维与审美能力得以发展。这种呈现出来的互动模式,是有助于去构建起一个“学习共同体”的,也就是指一个以共同探究数学问题作为目标,成员之间能够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群体。
结束语:
总之,只有将情境教学的理念给深度地融入到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整个过程当中去,才能够真正地去发挥出课堂情境教学连接数学抽象世界与儿童具体经验的桥梁作用,进而提升起小学数学教学所具有的实效性与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杜亚芸.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23):22-25.
[2]黄建玲.小学低段数学情境教学的价值与实施策略[J].教育,2025,(15):63-65.
[3]刘磊.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开展研究[N].科学导报,2025-04-15(B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