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动态监测标准化体系构建及预警模型研究
王小俊
白水县地下水监测中心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 715600
引言
当前,全球水资源危机加剧,地下水作为关键淡水来源受到广泛关注。地下水不仅支撑农业、工业和饮用水需求,还维系生态平衡。然而,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城镇化加速了地下水污染,特别是在水资源紧张地区已威胁水安全。地下水污染隐蔽、扩散难测,传统监测手段难以有效应对,而现有监测网络在站点布局、精度和数据共享上不足,亟需智能监测和协同治理。因此,基于先进技术的精准监测体系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保护至关重要。
1 地下水环境监测的背景和意义
在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地下水作为重要淡水资源,其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情况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全面、系统地进行地下水环境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下水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利用科学手段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流向等因素进行定期或者持续的观测与分析,从而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及污染情况。这样既有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地下水污染,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又能够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地下水环境监测还是防治和缓解地质灾害、保持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途径。
2 地下水动态监测标准化体系构建路径
2.1 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监测指标体系构建以代表性原则为导向,选取能客观反映地下水整体质量与动态变化特征的指标,使指标数据可有效表征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基于敏感性原则,筛选对污染响应迅速、能及时捕捉水质水量变化的指标,以保障监测结果对环境演变的预警能力;遵循可操作性原则,结合现有监测技术与设备条件,确定具备实际监测可行性的指标,确保数据获取的准确性与经济性。指标体系构成涵盖多维度,水质指标包含氨氮、氯化物、硫酸盐等反映水体污染状况的参数,水量指标包括水位、流量、流速等体现地下水动态特征的要素,水文地质指标涉及渗透系数、孔隙度、含水层厚度等表征地质结构与水动力条件的参数,各类指标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全面反映地下水环境状态的监测体系。
2.2 引入新兴监测技术,提升数据采集的精度与效能
首先,物联网和遥测终端技术可实现远程实时数据采集和传输,如 RTU(远程终端单元)设备可进行多参数监测,支持水位、水质等关键指标的自动化监控,并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实时上传至监测平台。这类系统不仅提升了监测数据的时效性,还极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其次,智能传感器和云计算技术的集成有助于高精度数据分析和深度挖掘。通过在重点区域布设智能传感器网络,可以实现对污染物浓度、水流变化等细微变化的灵敏捕捉,再结合大数据平台和云端运算,动态分析地下水质趋势并及时识别污染源头。以中国水网和环境监测总站的应用为例,大数据技术可优化监测数据流和共享机制,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为决策提供更科学的支持。最后,智能化的数智化转型是未来地下水监测体系现代化的关键。通过利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算法,可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生成准确的污染预测模型。
2.3 地下水位监测
地下水位监测对水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预防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引入在线监测系统后,地下水位监测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均得到了明显提高。通过设置高精度水位传感器和连接数据采集及传输系统,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对地下水位数据进行实时记录和传输。该自动化监测方式在极大地降低了人工观测成本与误差的同时,也能够提供连续、精确的水位变化信息。地下水位变化对城市防洪及排水系统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在线监测系统,城市管理者可以对地下水位的微小变化进行实时监测,然后对洪涝风险进行精确的预测与评估。在一次暴雨事件中,城市管理者及时响应了在线监测系统的报警,快速调整了排水策略,有效规避了城市内涝的发生。另外,在线监测系统可结合气象、水文等多源数据深度分析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从而为水资源管理及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 地下水预警模型分析
3.1 预警模型构建原则与流程
预警模型构建原则以科学性为根基,依托水文地质理论与统计方法确保模型数学表达与地下水系统演变规律一致,以实用性为导向兼顾数据可获得性与操作便捷性,以动态性为支撑适应地下水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并实现模型参数的周期性更新。构建流程始于多源数据收集,整合铁路隧道监测的水位流量数据与区域地下水水质指标,经数据清洗与标准化处理后进入模型选择阶段,依据污染特征与数据类型匹配逻辑回归、逐步回归等传统统计模型或生态环境大模型,通过参数优化算法提升模型拟合精度,最终采用 Cox&SnellR2 检验、ROC 曲线分析及实测数据对比等方式开展模型验证,形成从数据预处理到应用评估的完整技术链条。
3.2 建立快速应急预警机制,增强突发事件响应的敏捷度
建立快速应急预警机制以增强突发污染事件的响应敏捷度,可以借鉴国内外在流域污染事件中的成功经验。首先,构建实时在线监测和快速数据传输平台,可显著提升响应速度。例如,长江流域的应急监测体系在监测突发污染事件时,通过高频次的水质数据采集和实时分析,将传统的实验室分析和现场在线监测相结合,大幅缩短了检测和分析时间,使污染物扩散趋势能够在短时间内得以掌握。其次,联动机制对于快速应急响应至关重要。在跨区域流域污染事件中,生态环境部推行的上下游联防联控机制,已成功应用于多省合作的污染应急预警中。通过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各级政府和监测部门能够快速获取污染数据、制定精准处置方案,并及时协调上下游的拦污和水利调度工作。这一机制在多个跨省事件中有效防止了污染的进一步扩散,证明了跨层级、跨部门联动预警机制的有效性。最后,利用智能算法和数据模型构建污染扩散预测系统,是提升预警体系敏捷度的关键。
3.3 多参数综合监测技术的探索
多参数综合监测技术核心是将各种传感器与测量方法整合在一起,实现对地下水多个关键环境参数的同时监测,其中包括 pH 值、溶解氧、浊度、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重金属离子和多种有机污染物等指标。通过对各参数变化趋势及相互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可对地下水污染状况、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实现更深刻的认识。除此之外,多参数综合监测技术也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融合,构建一个全面的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该系统既能提供实时监测数据,又能可视化地显示地下水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情况,为管理者提供更直观、更全面的决策支持。探索多参数综合监测技术时仍需解决传感器选择和校准、数据同步采集和处理以及多源数据融合和分析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多模型协同的预警架构,明确了标准化体系对监测全流程的规范路径,以及生态环境大模型在多源数据融合与风险推理中的优势。未来需推进大模型与水文地质模型的深度耦合,完善标准化体系在不同地质场景的适应性,强化预警技术的实时动态更新机制,推动监测预警体系向智能化、业务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卓然,洪健,高攀.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数据治理技术和体系[J].水利信息化,2023,(06):32-38.
[2]倪鹏程,李名升,李宗超,等.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监测体系构建与应用[J].中国环境监测,2023,39(04):1-14.
[3]王燕河,赵倩,马河宽.济南市地下水监测体系构建与应用[J].电大理工,2023(0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