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依托红色资源创新党性教育模式路径研究

作者

杨婉

中共霍山县委党校 237200

引言:

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生动见证,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与精神财富,是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依托。新时代背景下,党性教育要求更加注重实践性与感染力,亟需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提升实效。然而,当前红色资源在党性教育中的运用仍存在资源整合不足、教学形式单一、技术手段滞后等问题,制约了其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探索依托红色资源创新党性教育模式的路径,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是提升党员干部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本文旨在从资源整合、教学形式、技术应用与课程开发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推动红色资源与党性教育深度融合,为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党性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1 红色资源与党性教育的内在关联

1.1 红色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总和,包括革命遗址、纪念场馆、文物文献、红色故事等。其核心特征在于历史真实性、精神传承性与教育实践性。红色资源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具象化呈现,具有跨越时空的感染力与教育价值。

1.2 党性教育的本质要求

党性教育是党员干部教育的核心内容,旨在通过系统化、理论化的教育过程,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与看齐意识。其本质要求在于将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意识教育与纪律规矩教育融入具体实践,推动党员干部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

1.3 红色资源与党性教育的契合点

红色资源为党性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与情感纽带。一方面,红色资源中的革命精神、英雄事迹与历史经验,能够直观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与价值追求;另一方面,红色资源的场景化、故事化特征,有助于打破传统党性教育的抽象性,增强教育的代入感与共鸣度。

2 红色资源在党性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2.1 资源整合与利用的碎片化

当前,红色资源在党性教育中的运用存在资源分散、整合不足的问题。部分地区红色资源开发局限于单一遗址或纪念馆,缺乏系统性规划与跨区域联动,导致教育内容重复、形式单一。例如,部分基层党校的现场教学点仅围绕本地革命遗址展开,未能与周边红色资源形成互补网络。

2.2 教学形式的传统化倾向

多数党性教育仍以“课堂讲授+现场参观”为主,体验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应用不足。例如,部分现场教学因受限于景区环境,仅能完成“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缺乏对红色资源精神内核的深度解读。此外,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新型教学方式在基层党性教育中的普及率较低,难以满足党员干部的多样化需求。

2.3 技术应用的滞后性

数字化技术在党性教育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红色纪念馆的展陈方式仍以静态展示为主,缺乏 AR、VR 等沉浸式技术的支持;线上教育平台的功能单一,未能实现资源整合与个性化推送。例如,部分地区的“云上红色教育基地”仅提供 VR 全景浏览,缺乏互动环节与学习反馈机制。

2.4 课程开发的同质化问题

红色资源与党性教育课程的融合深度不足,部分课程存在“为开发而开发”的现象。例如,部分地方党校的党性教育课程仅简单复述历史事件,未能结合地方特色与时代需求挖掘红色资源的当代价值,导致课程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

3 依托红色资源创新党性教育模式的路径

3.1 深化资源整合,构建系统化教育网络

红色资源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其有效整合是提升党性教育系统性与整体效能的前提。资源整合应以区域协同与主题联动为核心,打破行政区划与空间限制,形成覆盖广泛、层次分明的教育网络。通过统筹规划红色遗址、纪念场馆、文献资料等资源,构建涵盖历史脉络、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的教育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推动跨区域资源联动,强化不同地域间红色资源的互补性与协同性,避免重复建设与内容同质化。同时,应建立统一的资源数据库与共享平台,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教育覆盖面。资源整合还需注重与地方特色、时代需求的结合,使教育内容既体现历史深度,又具备现实导向。

3.2 创新教学形式,增强教育互动性与沉浸感

3.2.1 推动教学形式由单向灌输向多维互动转变

传统党性教育以讲授式教学为主,强调知识传递的线性过程,缺乏教育对象的主动参与与情感投入,难以实现深层次的价值引导。为提升教育实效,教学形式应从单向传递转向多维互动,构建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这一转变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信息的双向流动,强化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思想交流与观点碰撞,增强教育的参与性与启发性。互动式教学可通过问题引导、主题讨论、小组协作等方式激发学员的主体意识,促使其在思考与表达中深化对党性内涵的理解。同时,应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使教育对象在模拟或真实的历史与现实语境中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双重触动。

3.2.2 强化现场教学中的情境体验与角色代入

现场教学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形式,其核心优势在于依托红色资源构建具有历史感与现实感的教学场域。为提升现场教学的实效性,需强化情境体验与角色代入机制,使教育对象在具体场景中实现认知、情感与行为的统一。情境体验应注重空间氛围的营造与历史语境的还原,通过沉浸式环境引导教育对象在感知与体验中形成深刻的情感共鸣。角色代入则通过设定特定历史人物或事件中的角色身份,促使教育对象在代入过程中进行价值判断与行为反思,增强教育的实践导向。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性与参与性的结合,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任务驱动与问题导向提升教育对象的思维活跃度与价值认同感。

3.2.3 构建教学方法融合机制,提升教育的思想深度与实践指向

党性教育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单一教学方法的应用,更需要多种教学方式的协同配合。应构建以研讨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多元方法为基础的教学融合机制,提升教育的思想深度与实践导向。研讨式教学强调问题导向与思想碰撞,有助于深化教育对象对党性理论的理解与批判性思考;案例式教学通过典型事件的分析与反思,增强教育对象对党性原则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的把握能力;体验式教学则通过情境再现与行为参与,推动教育内容由认知向行为的转化。教学方法的融合应注重逻辑衔接与功能互补,确保教学过程在形式多样性的同时保持内容的系统性与严肃性。

3.3 强化技术应用,拓展党性教育时空边界

3.3.1 构建数字化教育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党性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资源组织与传播方式,数字化教育平台的建设成为拓展教育时空边界的重要途径。平台建设应以资源整合为核心,实现红色资源的系统归集、分类管理与高效共享,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与覆盖广度。同时,平台应具备开放性与兼容性,支持多种类型资源的接入与更新,保障教育内容的持续丰富与动态优化。在功能设计上,需兼顾内容展示、学习记录、互动交流与反馈评估等模块,形成完整的线上教育闭环。

3.3.2 运用沉浸式技术提升教育的体验性与认知深度

现代沉浸式技术的应用为党性教育提供了更具代入感与感染力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增强教育对象的认知深度与情感认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可模拟历史场景与典型事件,使教育对象在虚拟环境中实现对历史情境的感知与理解。技术应用应注重内容的真实性与逻辑性,确保虚拟场景与历史事实的一致性,避免技术手段对教育内容的消解或误读。同时,沉浸式体验的设计应围绕党性教育目标展开,突出价值引导与思想启发功能,强化教育对象在虚拟情境中的思考与反思能力。

3.3.3 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优化教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管理

党性教育的质量提升依赖于对教育对象学习行为的精准把握与教学过程的科学调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为此提供了有效路径。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系统可对教育对象的学习轨迹、知识掌握情况与行为偏好进行系统记录与深度挖掘,为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与教学策略的优化提供依据。数据采集应覆盖学习全过程,涵盖资源访问、互动情况、反馈信息等多维度内容,确保分析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分析结果可用于教育资源的个性化推荐、教学内容的精准推送以及教学效果的实时评估,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3.4 优化课程开发,提升内容针对性与时代性

党性教育课程的开发质量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课程内容的优化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增强教育的时代性与现实指导意义。课程设计应以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围绕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纪律规矩等核心内容,构建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的课程体系。应注重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避免简单复述历史,而是通过系统梳理红色资源中的价值内涵,提炼其与当代党性教育目标的契合点。课程开发还需体现差异化与层次性,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党员干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应加强课程内容与时代背景的衔接,回应党员干部在新时代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思想困惑。

4 结语

红色资源是党性教育的“富矿”,其创新运用是提升党性教育实效的关键。当前,红色资源在党性教育中的运用仍面临资源整合不足、教学形式单一、技术应用滞后等问题。通过深化资源整合、创新教学形式、强化技术应用与优化课程开发,可构建系统化、互动化、数字化的党性教育体系,推动红色资源与党性教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宋学勤.中央八项规定:保障党性教育常态化的制度机制[J/OL].马克思主义研究,2025,(07):58-65[2025-07-23].

[2]潘朋.把握党员教育内容和方法提高党性教育实效[J].企业文明,2025,(07):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