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精准化育人路径研究
刘宇彤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一、引言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载体。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培养数字内容创作、交互设计等领域人才为目标,其专业特性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兼顾技术传授、审美培养与价值引领。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为课程思政精准化实施创造了条件。
现有研究中,课程思政需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统一,但在实践中如何突破学科壁垒仍缺乏具体路径。就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而言,强调了艺术设计教育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却未涉及技术手段对思政育人精准度的提升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多数高校在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仍存在目标模糊、方法单一等问题,数智技术的赋能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基于此,本文聚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色,探索数智技术支撑下的课程思政精准化育人路径,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1、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融合度不足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中,软件操作、创意设计等技能类课程占比较大,部分教师将思政教育简单等同于理论说教,未能挖掘专业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例如在《数字插画》课程中,仅关注绘画技巧传授,忽视了作品主题的价值导向,这导致思政教育难以真正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
2、育人目标缺乏针对性与个性化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难以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需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普遍具有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的特点,但部分学生存在重技能轻素养、重创新轻责任的倾向。由于缺乏精准的需求分析,思政教育多采用 “一刀切” 模式,无法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兴趣特长制定个性化育人方案。比如对专注于游戏设计的学生,未能有效开展游戏伦理教育。
3、评价体系难以量化思政育人效果
当前课程思政评价多以定性评价为主,缺乏科学的量化指标。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学生的思政素养主要通过课程作业、毕业设计等作品体现,但传统评价方式难以精准评估作品中的价值导向、文化内涵等思政元素。同时,评价过程多由教师主观判断,缺乏多维度、动态化的评价机制,导致思政育人效果难以有效衡量与提升。
三、数智技术赋能精准化育人的核心价值
数智技术为破解上述困境提供了全新思路,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学生需求的精准画像。通过学习管理系统(LMS)、在线教学平台等渠道,收集学生的课程学习数据、作品创作数据、论坛发言数据等,运用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学生个人画像,清晰呈现其知识掌握程度、兴趣偏好及思想动态。这为教师制定个性化思政育人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撑。
其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可创设沉浸式思政教学情境。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与实践性,借助 VR 技术打造红色文化体验馆、传统文化虚拟展厅等教学场景,能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思政内容的理解。
再者,人工智能技术可优化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通过智能评价系统,不仅能对学生专业作品的技术指标进行量化评分,还能运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分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含量。同时,智能答疑系统可实时解答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困惑,实现教学反馈的即时化、精准化。
四、数智技术支撑下的精准化育人路径构建
1、基于大数据的需求分析机制
依托校园智慧教育平台,构建多维度学生数据采集体系。在专业学习方面,采集学生的课程选择、作业完成质量、技能掌握水平等数据。在思政素养方面,收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以及作品中体现的价值导向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 “专业能力—思政素养” 双维度画像,精准识别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例如,通过分析学生作品关键词,发现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运用浅薄,进而针对性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2、VR/AR 赋能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创新
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特点,开发 VR/AR 思政教学资源。例如在《三维建模》课程中,利用 AR 技术将传统文化元素,如故宫建筑、传统纹样叠加到建模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文化传承融入模型设计。同时,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创设技术伦理困境场景,如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处理数字版权纠纷,提升其法律意识与责任意识。
3、人工智能驱动的动态评价体系
构建“技术指标 + 思政元素”的双维度评价模型。利用 AI 评价系统,对学生作品进行多维度分析:在技术层面,自动检测作品的完成度、创意性等指标。在思政层面,通过图像识别、文本分析技术,提取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如红色主题、文化符号、伦理观念等,并进行量化评分。同时,引入学生互评、社会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评价数据的不可篡改,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分析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构建了数智技术支撑下的精准化育人路径。研究表明,大数据能够实现学生需求的精准识别,VR/AR 技术可创新沉浸式教学模式,人工智能能优化思政评价机制,三者协同作用可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实践方案,也为其他艺术类专业的思政育人提供了技术赋能的新思路。
未来研究可从两方面深化:其一,探索元宇宙技术在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构建虚实融合的数字媒体艺术思政教育空间;其二,加强跨学科协同研究,联合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学科,开发更智能、更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平台。同时,需进一步扩大实践范围,在更多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验证该路径的适用性,不断完善数智技术赋能的课程思政精准化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 [M].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2.
[1] 张少君.新时期高校美术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探[J].艺术教育, 2018(22):155-156.3. 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23.4.
[1]胡守敏.(2019).试论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观转型.科技视界,(25),133-134.基金项目:2025 年德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数智技术赋能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思政精准化育人路径研究”( SZ25B02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宇彤(1991-),女,专业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