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模式下康健空间人性化设计问题探讨
马力
湖北武汉 身份证号码:420102198902280615
1 引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单一的养老或医疗模式已难以满足老年人群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医养结合模式应运而生,强调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的有机融合,提升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水平。在此背景下,康健空间作为实现医养服务落地的重要物理载体,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服务效率与使用者体验。然而,当前许多康健空间在规划与建设中仍沿用传统医院或养老院的设计思路,忽视了老年人生理、心理及社会交往的特殊需求,导致空间使用不便、服务衔接不畅等问题频发。因此,探讨医养结合模式下康健空间的人性化设计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2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医养结合是指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通过资源整合与功能互补,为老年人提供集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和生活照料于一体的综合性健康服务模式。康健空间则是支撑该模式运行的物理环境,涵盖诊疗区、康复训练区、生活照护区、心理疏导区及公共活动空间等功能区域。人性化设计理论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关注其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特征,在空间尺度、材料选择、色彩搭配、动线组织等方面体现关怀与尊重。此外,环境行为学、通用设计理论和疗愈环境理论也为康健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指导设计师从多维度提升空间的适老性与舒适性。
3 问题分析
3.1 功能布局割裂导致医养服务衔接不畅
当前多数医养结合机构在空间布局上仍采用“医疗区”与“养老区”分离设置的模式,造成服务流程断裂。老年人在就诊、康复与日常照护之间需频繁跨区域移动,不仅增加体力负担,也影响服务响应效率。部分机构缺乏统一调度机制,医生、护士与护理员协作困难,难以实现连续性健康管理。功能分区过于刚性还限制了空间的灵活使用,无法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动态调整服务内容。这种割裂式布局削弱了医养融合的本质优势,降低了整体服务效能。
3.2 空间环境缺乏适老化与心理关怀设计
许多康健空间在环境营造上忽视老年人的感官退化与情感需求,普遍存在照明不足、色彩单调、噪音干扰等问题。室内装修多沿用医疗机构的冷色调与硬质材料,缺乏温馨感与归属感,易引发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公共活动空间面积有限,家具尺寸不符合老年人体工程学标准,社交互动机会受限。同时,缺少自然元素引入,如绿植、阳光、水景等疗愈性景观,未能发挥环境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整体空间缺乏温度与人文关怀,难以满足老年人对精神慰藉的需求。
3.3 无障碍设施配置不完善影响使用安全
尽管无障碍设计规范已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建设中仍存在诸多执行不到位现象。部分康健空间的走廊宽度不足,轮椅通行受阻;卫生间未设置扶手或紧急呼叫装置,存在跌倒风险;地面材料防滑性能差,雨雪天气易发生滑倒事故。此外,标识系统不清晰,字体过小、对比度低,视障老人难以识别方向。部分电梯按钮高度不合理,缺乏语音提示功能,影响听障人群使用。这些细节缺陷不仅降低空间可达性,更威胁老年人的基本安全,违背了人性化设计的初衷。
3.4 智能化系统应用不足制约服务效率提升
当前康健空间中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局限于监控系统和门禁管理,缺乏对老年人健康状态的实时感知与智能响应能力。多数机构未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与照护记录分散存储,数据共享困难。可穿戴设备、远程问诊系统、智能呼叫终端等先进技术尚未普及,护理人员依赖人工巡查,服务响应滞后。同时,智能设备操作复杂,界面不友好,老年人学习成本高,使用意愿低。技术与服务脱节,导致智能化未能真正赋能医养协同,服务效率提升有限。
4 对策建议
4.1 优化功能整合布局以提升医养协同效率
应打破传统分区思维,构建“以人为核心”的一体化功能布局。建议采用“中心辐射式”或“组团复合式”空间结构,将医疗、康复、护理与生活服务功能有机融合,形成紧凑高效的服务单元。例如,将诊室、药房、理疗室与居住区临近布置,缩短服务动线;设置多功能共享空间,支持诊疗、康复训练与社交活动灵活切换。同时建立统一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医护人员与照护团队的协同调度,确保服务无缝衔接。通过空间整合与流程优化,全面提升医养服务的连续性与响应速度。
4.2 融入适老化与心理疗愈元素改善空间体验
应在设计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感官特征与心理需求,营造安全、舒适、富有情感温度的空间环境。采用暖色调墙面、柔和灯光与吸音材料,降低视觉与听觉刺激;家具选择符合老年人体工程学标准,确保坐卧舒适与起身便利。引入自然光与室内绿植,打造“疗愈花园”“阳光客厅”等生态空间,促进心理健康。设置记忆角、怀旧墙等文化展示区,增强场所认同感。鼓励家庭成员参与空间使用,预留探亲休息区,强化亲情联结。通过多感官环境设计,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与生活尊严。
4.3 完善全龄友好型无障碍设施体系
应依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 要求,系统构建覆盖全空间、全时段的无障碍设施体系。确保主要通道净宽不小于 1.5 米,转弯半径满足轮椅回转需求;卫生间配备 L 型扶手、坐便器助力装置及紧急呼叫按钮;地面采用防滑地砖并设置高对比度警示条。优化导向标识系统,使用大字体、高对比色与图形符号,辅以语音播报功能。推广无障碍电梯、升降平台等辅助设施,保障行动不便者自由通行。同时关注认知障碍老人需求,设置记忆提示装置与安全门禁系统,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全龄友好型康健空间。
4.4 推进智能化技术在康健空间中的深度融合
应加快构建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智慧康健系统。部署智能床垫、可穿戴设备等传感器,实时监测老年人心率、血压、睡眠质量等健康指标,异常情况自动预警。建立统一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医疗数据、照护记录与家属端信息互联互通。推广智能语音助手、一键呼叫终端等易用设备,降低老年人操作门槛。开发远程问诊、线上随访、智能用药提醒等功能,提升服务精准度与响应速度。同时加强人员培训,提升护理团队对智能系统的应用能力,推动技术真正服务于人,实现医养服务的高效化与个性化。
5 结论
医养结合模式下的康健空间不仅是提供健康服务的物理场所,更是承载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尊严的重要空间载体。当前在功能布局、环境设计、无障碍配置及智能化应用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人性化缺失问题,制约了医养服务的整体效能。通过优化功能整合、融入心理关怀、完善无障碍体系及深化智能融合,可有效提升康健空间的适老性与服务品质。未来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推动跨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构建安全、舒适、智慧、有温度的康健空间,助力实现积极老龄化与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王丽娟, 张伟.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J]. 建筑与文化,2022, (08): 112-114.
李明. 适老化设计在康养建筑中的应用探析 [J]. 城市建筑, 2023,20(15): 76-78.
陈晓峰, 刘洋. 智慧养老背景下康养空间智能化发展路径 [J]. 智能建筑, 2021, (12):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