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概念”统整下的青少年美术主题式课程开发与实践

作者

李尊峰

山东鹿斑长美术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14

引言:

在当今社会,艺术素养已经成为青少年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术教育作为培养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塑造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传承文化的重任。然而,传统青少年美术课程往往侧重于知识点与技能的碎片化教学,忽视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与系统性,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无法真正实现美术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大概念”理论为青少年美术课程的革新带来了新契机。“大概念”凭借其高度的概括性和统摄性,能够整合零散知识,构建连贯的知识体系,契合青少年美术教育发展需求。因此,探索 “大概念”统整下的青少年美术主题式课程开发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以“大概念”为核心锚点,构建青少年美术课程的逻辑框架

青少年美术教育需要为学生搭建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帮助他们实现从对单个美术知识点的学习,到对美术学科整体认知的跨越。传统美术课程常以零散的知识点和技能训练为主,但是较少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美术的深度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大概念”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统摄性,能将分散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串联起来,为课程构建提供清晰的逻辑脉络。它就像一根主线,贯穿课程始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美术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

比如,在开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课程时,传统课程上,教师可能零散地教授剪纸、年画这些技法,学生只知道“怎么做”,不懂“为何做”,如果以 “文化传承的艺术表达”大概念为锚点构建逻辑,课程围绕“传统文化如何通过美术传承与创新” 展开。教师就要先明确大概念的内涵:传统文化是根,美术是枝叶,传承要守正、创新要开新。接着梳理逻辑:从认识传统美术符号(如剪纸纹样寓意),理解 “传承的根基”;到分析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如文创产品)中的转化,掌握“创新的方法”;再到让学生用传统符号创作主题作品(如校园文化 IP ),实践“传承与创新的融合”。这样,“大概念” 像一根线,串起技法学习、文化理解、创新实践,课程逻辑清晰,学生不仅学会剪纸、设计,更明白了传统文化与美术创新的深层关联,知识也不再孤立,能迁移到未来对其他文化艺术的理解与创作中,真正实现美术育人价值。

二、基于主题情境的模块化课程架构,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大概念”统整下的青少年美术主题式课程,要依托主题情境搭建模块化架构,将复杂知识拆解为关联紧密、层层递进的学习模块,让青少年在情境中自然串联知识、实现迁移。

(一)情境化导入法

这是课程开启的关键引擎。以 “生态共生” 大概念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未来生态社区”的主题情境 ——教师用动画展示被污染的社区场景,抛出“如何用美术重塑生态家园”的真实问题。这时候,青少年的生活经验与美术知识会被激活,他们会自然关联环保认知、艺术设计思维,在情境驱动下主动探索“生态元素如何转化为美术符号”“艺术怎样传递生态理念”,让知识迁移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联结,贴合青少年对具象、趣味情境的需求,快速建立“大概念”与美术实践的关联。

(二)问题链分解法

延续“生态共生”主题,教师不妨从“大概念”拆解出递进的问题:先问学生“生态社区有哪些独特景观元素”(聚焦观察与识别,关联自然知识与美术造型基础 ),再问“如何用美术技法表现这些元素的共生关系”(衔接技能运用与生态理解 ),最后问“怎样通过艺术设计让生态理念影响社区居民”(延伸至社会价值与美术传播 )。问题链像纽带,串联起生态认知、美术技能、社会思考,引导青少年在解决问题中,把零散知识编织成可迁移的认知网络,逐步掌握“生态与艺术融合表达”的核心逻辑,实现知识跨场景应用,契合青少年从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让“大概念”真正落地为可理解、能应用的知识体系。

三、多元互动的协作学习模式,激发青少年的艺术创造力

在“大概念”统整下的青少年美术主题式课程中,多元互动的协作学习模式通过构建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网络,打破个体的思维局限,激发艺术创造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协作学习的设计者与引导者,要能够提前规划合理的协作任务与分组策略。以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大概念为例,教师要围绕这个大概念设计兼具文化深度与生活关联的协作任务。例如,教师设定了“用传统纹样设计潮流服饰”的项目,让学生在古今审美碰撞中探索文化传承路径。分组时,教师需要兼顾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差异(如熟悉本地民俗的学生与擅长现代设计的学生搭配),并提供多维度的资源支持:既有传统纹样图谱、服饰史资料,也有当下时尚设计趋势分析、数字化绘图软件教程。在协作过程中,教师要敏锐捕捉学生的认知冲突,比如“传统纹样是否过时”“如何平衡文化原真性与现代创新”,通过组织跨组辩论、引入非遗传承人线上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传统文化价值。当然,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设计成果的美观度,更要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准确性与创新转化的合理性。

结语

文章围绕“大概念”统整下的青少年美术主题式课程开发与实践展开探索,通过建立“大概念”与课程的紧密联系,提出并实践一系列课程开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美术课程的不足,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核心素养的提升。然而,课程开发与实践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在不同教学场景中灵活运用“大概念”,如何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需求更新课程内容与形式,以推动青少年美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为培养具有深厚艺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梅.基于大概念引领的小学美术鉴赏课教学策略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5,(09):218-220.

[2]李坤.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以“家乡的古建筑”大单元教学为例[J].少儿美术,2025,(05):14-16.

[3]吴融.以主题大单元教学深化小学美术学习的实践策略[J].亚太教育, 2025,(09):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