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分布式电气火灾监测系统在工业园区的应用

作者

唐纯杰

烟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方中分公司 山东省烟台市 265500

一、分布式电气火灾监测系统的架构设计

1.系统总体架构与组成

分布式电气火灾监测系统采用"云-边-端"三层架构,由终端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平台管理层组成。终端层部署智能传感器节点,实时采集温度、电流、电弧等参数;网络层采用有线/无线混合通信方式,确保数据可靠传输;平台层集成数据存储、分析和可视化功能。系统支持模块化扩展,可根据工业园区规模灵活配置监测节点数量,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电气安全监控。

2.分布式传感网络的设计与部署

传感网络采用星型与网状混合拓扑结构,通过 Zigbee、LoRa 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组网。关键配电柜、电缆接头等热点区域部署高精度传感器,形成立体监测网络。节点部署遵循"重点优先、分级覆盖"原则,结合热成像扫描确定最优安装位置,确保监测无盲区。网络具备自组网能力,支持动态增删节点,适应工业园区复杂的电气环境。

3.数据采集与通信技术

系统采用多通道同步采集技术,采样频率可达 10kHz ,满足暂态电弧检测需求。通过 RS-485、CAN 总线实现本地设备互联,4G/NB-IoT 完成远程数据传输。创新应用时间戳同步和压缩感知技术,解决海量数据实时传输难题。通信协议采用 MQTT+SSL 加密,确保数据安全,平均传输延迟控制在 200ms 以内,满足实时监测要求。

二、电气火灾监测的关键技术

1.多参数融合监测技术

系统集成红外测温、霍尔电流传感和高频电弧检测模块,构建多维度监测体系。采用 D-S 证据理论融合温度梯度、电流谐波和电弧特征值等 12项指标,建立综合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卡尔曼滤波消除环境干扰,监测精度达±1℃/±1A。特别开发接触不良特征提取算法,可识别 μs 级瞬态电弧,较传统方法误报率降低 60% 。

2.实时数据分析与异常检测算法

基于改进的 LSTM 神经网络构建时序分析模型,滑动窗口设置为 5s,实现毫秒级异常识别。创新应用孤立森林算法处理高维数据,检测效率提升 40% 。系统建立动态阈值调整机制,通过历史数据自学习优化报警阈值,使漏报率控制在 0.5% 以下。支持在线模式识别,可区分过载、短路等 8 类典型故障特征。

3.智能预警与故障定位技术

采用贝叶斯推理网络构建三级预警体系,实现"监测-预警-定位"闭环管理。开发基于行波法的故障定位算法,结合拓扑地图匹配,定位精度达 3米。预警信息通过声光、短信、平台推送等多渠道发布,响应时间 <10s 系统集成 AR 可视化功能,可叠加显示故障点实时参数,指导运维人员快速处置。

三、系统在工业园区的部署与优化

1.工业园区电气火灾风险分析

工业园区的电气火灾风险具有多样性和隐蔽性特征,主要风险源包括供配电系统、生产设备和电气线路三大类。供配电系统中,变压器、开关柜等关键设备长期高负荷运行易引发绝缘老化、接触不良等问题;生产设备方面,大功率电机、加热设备等因频繁启停和过载运行易产生过热风险;电气线路则因环境腐蚀、机械损伤等因素导致绝缘性能下降。此外,工业园区复杂的电磁环境、多变的温湿度条件以及人为操作不当等因素都会加剧电气火灾风险。这些风险往往存在潜伏期,常规巡检手段难以发现早期隐患,需要通过实时监测系统捕捉异常特征,实现风险早期预警。

2.监测节点的优化布局策略

监测节点的布局需要综合考虑工业园区电气系统的拓扑结构、设备分布特征及风险等级差异。在总体布局上采取分级分区原则,将园区划分为核心配电区、重点设备区和一般监控区,分别配置不同密度的监测节点。核心配电区如变电所、配电室等实施全方位监测,确保关键设备全覆盖;重点设备区针对大功率负载、易燃易爆场所等设置专项监测点;一般监控区则采用抽样布点方式。同时结合设备运行状态、历史故障记录等因素动态调整监测重点,形成固定监测+移动巡检的弹性布局模式,既保证监测效果又避免资源浪费。

3.系统可靠性及抗干扰措施

为确保系统在复杂工业环境下的可靠运行,需要从硬件设计、软件算法和运维管理三个层面构建全方位的保障体系。硬件方面采用工业级元器件和冗余设计,提升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和故障容错能力;软件层面通过自适应滤波算法消除电磁干扰,运用机器学习技术优化信号处理流程;运维管理上建立定期校准机制和远程诊断功能,确保系统长期稳定工作。针对工业现场常见的强电磁干扰、温湿度波动等问题,系统集成多种抗干扰技术,如光电隔离、屏蔽接地等,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同时建立完善的自检自愈机制,能够自动识别并隔离故障节点,实现系统不间断运行。

四、结论与展望

分布式电气火灾监测系统通过多层次传感网络、智能分析算法和动态预警机制,为工业园区构建了全方位的电气火灾防控体系。系统采用云-边-端协同架构,实现了电气参数的实时采集、多维度融合分析和精准故障定位,显著提升了隐患识别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优化的节点布局策略和抗干扰设计,确保了系统在复杂工业环境下的可靠运行。实践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捕捉传统手段难以发现的隐性故障,为电气安全管理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

未来,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系统可在以下方面进一步优化:首先,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映射系统,实现更精准的故障预测和仿真分析;其次,探索 5G 通信和边缘计算的应用,提升海量数据的处理效率和响应速度;最后,深化与消防系统的联动机制,形成从监测预警到应急处置的完整闭环。此外,系统可扩展接入更多类型的安全监测数据,逐步发展为工业园区综合安全管控平台。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分布式电气火灾监测系统将在智慧园区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工业安全生产提供更坚实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石磊.电气自动化在消防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3,(08):325-327.

[2]刘振,李媛.基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智能化消防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23,9(18):36-38.

[3]邹甲,刘祺,欧明端,等.谐波监测式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J].电气技术,2023,24(08):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