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下的小学革命文学教学路径探索
张丽华
中山市华辰实验中学(小学校区)
一、于时代回响中提出问题:小学革命文学教学的挑战与转机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革命文学价值定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革命传统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革命文学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深远的精神力量。小学时期是儿童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段,在此落实信念熏陶和品格养成十分关键,学生通过学习革命人物的故事品悟他们坚贞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国家、民族和集体的认同感。
在教学执行过程当中,小学革命文学课程遇到三大教学障碍,首先是情感连接不紧密,文本多采用含蓄的叙述手法,很少有直白的情感表达,难以让学生和文本产生情感上的连接;其次是历史情境理解有障碍,文本内容多着眼于百年前的历史情况,学生对历史脉络的把握不牢固,不易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命运变化;最后是课堂互动效果不佳,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学生互动性不高,思维的碰撞不充分且表达比较表面。
数智时代,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渗透至教育领域,为教学带来全新机遇与挑战。AI 作为课堂教育的新兴赋能手段,其能填补文本资料的缺失,还可凭借图形化界面、互动机制以及智能生成办法,助力教师构建情境沉浸式课堂,增强学生的语言输出和学习热情,人工智能辅助给小学革命文学课堂注入了创新思路与多元实践。
二、在文本深读中厘清方向:教学重难点的生成与聚焦
《十六年前的回忆》合乎回忆录基本模式,以 1927 年出现的“四·六反革命政变”为切入点,采用李星华童年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全面展示李大钊遭遇逮捕、接受审讯到壮烈就义的事迹,文本基调朴素且悲戚,其艺术性在三个层面得以彰显,首先是细节表现鲜活。文章运用时间锚点、行为路径、衣着符码进行实证化描写,例如“身着灰色制服和高帮皮靴的宪兵”的细节,再现矛盾即将激化的局面并进行质感勾勒;即便处于危险当中,李大钊还是面不改色,头发散乱但目光温和,以形象对比凸显精神信念维系的沉着;情感表现内隐深刻,用“躺倒在床上”的动作传达痛苦,不明确表达情感却更有感染力。
李大钊身上种种“反常”行为,如临刑前的平静、面对宪兵的镇定、对女儿话语的含糊,正是理解其革命信仰的重要窗口。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聚焦反常细节,从人物神态、言行、外貌中提炼出其精神特质。
教学难点则在于如何让学生从这些非直抒的细节中体会人物内心与信仰力量,形成真实情感的投射。这要求教师精准设问、创设情境,并借助技术手段拓展学生的理解半径。
三、以 AI 之力重构课堂:革命文学教学的实践路径探析
本课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结构,构建 AI 深度参与下的教学路径,聚焦从文本走向精神、从阅读走向表达的全过程支持。
(一)课前:历史情境可视化,降低文本陌生感
《十六年前的回忆》描写的事件距今近百年,小学生缺乏直观的历史体验,如果直接阅读文本,容易感到陌生和抽离。因此,课前利用 AI 进行情境预热,可以显著提升学习效率与兴趣。
主要策略:形成情感预热,为后续文本学习奠定情感基础(如图一所示)。
图一

课中:文本细节聚焦,推动品格体悟
课中文本细读是课堂的重点。AI 在这一环节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聚焦关键细节、梳理文本逻辑、引导情感共鸣。为便于操作,可分为三个子步骤:
1. 文本结构可视化梳理
使用 AI 生成“时间节点—事件表”,如图二所示:

(图二)
学生在 AI 生成表格的基础上补充细节,实现结构化理解。
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回忆录首尾呼应的特征,并感受到“十六年后依然清晰”的记忆力量。
2. 聚焦反常细节,读出人物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核心教学价值在于通过反常细节折射人物品格。AI 可以通过可视化辅助与重点标注,强化学生的观察与感受。
反常细节分类,如图三所示:

教学引导:通过对比平时与此刻形象,引导学生感悟信仰赋予的镇定力量。通过反常细节的 AI 辅助聚焦,学生能够把观察转化为价值理解,实现由外在现象到内在精神的过渡。
3. 角色代入的创意表达
(图三)

在完成对相关文本的深入理解与充分情感积累之后,可开展角色表达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将内心所感悟到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话语表达与文字书写。
(三)课后:强化学习与情感延伸,构建课堂闭环课后环节作为教学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在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实现情感体验的延伸拓展,促使课堂学习形成一个完整且有效的闭环。为实现这一目标,主要采用以下两大策略:
1.作品可视化展示
学生作品的多模展示引导学生将课堂写作内容与 AI 生成的历史图像结合,创作电子手抄报或微视频。通过图像与文本并置的方式,学生能更具象地表达所学内容与内心感受。如将以李星华身份写下的信件搭配李大钊就义前的 AI 图像呈现,可使学生在二次创作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当然,学生与 AI 交流的过程,实际是与 AI 背后庞大的数据库进行交流,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
2.AI 数据化反馈与情感分析
通过 AI 文本分析,教师从学生作品中提炼情感词云,生成情感高频词直观分布图,按照核心词频次的改变,例举 ∵EQ 重”“悲戚”“赤诚”等情况,教师可把握学生对文章核心思想的理解深度,依据分析结论实施分层反馈,显著优化评价的精准性,进而达成教学反馈与学生认知的双向推动。
四、教学实践反思与小结
从教学实践来看,AI 支持下的三段式教学路径在提升革命文学课堂效果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学生能透过关键细节捕捉人物精神,实现从事件表层到价值层面的跃迁;在朗读、表达与创作中自然释放情感,传递出对李大钊的敬仰与缅怀;教师则可借助 AI 工具提高反馈效率,促进教学生成。
但也应看到,AI 在课堂中应充当助力者而非主导者。革命文学所承载的情感教育与价值引领,仍需教师深耕专业能力,搭建情境、引领思考;同时也应给予学生充分空间,在体验与表达中自我建构精神认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李星华. 十六年前的回忆[A].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林峰,泥红美.生成式 AI 赋能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探究——以《囊萤夜读》为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5,26(03):66-70.
[4] 王迎春,王瑜. 革命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实践问题与优化路径[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1(3):23-27.
[5]李艳.借力 AI 助手赋能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25,44(08):3-5.
[6]张齐.AI 赋能提质增效——构建智慧语文课堂的创新路径[J].现代教学,2025,(S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