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制冷系统节能控制与新型工质应用研究

作者

周坤 刘泽彬 罗参治

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恩施卷烟厂

1 引言

制冷系统在工业、商业及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导致其能耗占据能源消耗的重要比例,同时传统制冷工质对环境造成潜在影响。在全球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的节能控制技术提升制冷系统效率,以及应用低环境影响的新型工质,成为学术界和工程实践的重点研究方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节能策略或工质替代,但缺乏系统的协同优化分析。本文旨在通过对制冷系统运行特性、能耗分析、节能控制方法及低 GWP 工质应用的综合研究,提出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验证方案,为制冷系统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

2 制冷系统节能控制技术

2.1 系统运行特性与能耗分析

制冷系统作为现代工业与建筑的重要基础设施,其能耗水平直接影响整体能源效率与运行成本。系统的运行特性主要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及膨胀阀等关键部件的热力学行为,以及制冷负荷变化对系统能耗的影响。在实际运行中,制冷系统常常存在部分负荷运行时间长、循环效率低和能量浪费等问题,这不仅增加了运行成本,还加重了环境负担。因此,对制冷系统的能耗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监测压缩机功率、制冷量、冷凝与蒸发温度及管路压力等参数,可以量化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能耗水平,为节能控制提供数据支持。同时,负荷波动、环境温湿度变化及设备老化等因素都会导致能耗差异,因此对系统进行动态特性分析,有助于识别节能潜力和优化空间,为后续节能控制策略的设计提供基础。

2.2 节能控制策略

针对制冷系统高能耗问题,制定有效的节能控制策略是实现系统优化的重要途径。节能控制主要包括运行参数调节、设备调度优化和负荷管理三方面。运行参数调节指通过优化压缩机转速、冷凝器风量及蒸发温度等关键参数,使系统在保证制冷效果的前提下降低能耗。设备调度优化则通过合理安排压缩机组启停顺序、冷源分配及辅助设备协同运行,实现系统整体能效最大化。负荷管理关注制冷负荷的动态平衡,通过预测负荷变化并提前调节系统运行状态,减少峰值能耗和设备过度负荷。此外,采用分级控制策略和负荷优先调度,可以针对不同工况灵活切换节能模式,兼顾运行稳定性和能源利用效率,从而显著降低系统整体能耗。

2.3 智能调控与优化方法

随着工业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调控成为制冷系统节能的新方向。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的智能调控可以实现对压缩机、冷凝器及冷冻水泵等设备的动态优化管理,通过机器学习和预测算法预测负荷变化并调整运行策略,从而实现节能效果最大化。优化方法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以及基于模型的预测控制(MPC)等,这些方法能够在复杂工况下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同时降低能耗。此外,结合能耗监测和数据分析,可以实时评估节能策略的效果,形成闭环优化管理体系,实现从被动节能向主动节能的转变。智能调控技术不仅提升了系统能效,也为新型制冷工质的应用提供了配套技术保障,使制冷系统在绿色低碳方向上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3 新型制冷工质的应用

3.1 低 GWP 工质概述

在环境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压力下,低全球变暖潜能值(GWP)的制冷工质成为行业研究重点。低 GWP 工质主要包括天然工质(如 R290、R600a)、混合制冷剂以及新型氢氟烯烃(HFO)类工质,这些工质在制冷过程中能够显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与传统 HFC 工质相比,低 GWP 工质不仅具有更低的环境影响,还在热力性能、能效比及系统适应性方面逐渐展现出优势。然而,不同工质的热力性质、易燃性及工作压力差异较大,在系统设计与运行控制中需要综合考虑安全性、兼容性及经济性。研究低 GWP 工质的特性及应用条件,对于实现制冷系统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制冷系统节能优化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3.2 工质热力性能与适用性分析

工质的热力性能直接决定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与能耗水平。通过比较低 GWP 工质与传统工质在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压缩机排气温度及循环效率等参数上的差异,可以评估其适用性及节能潜力。例如,R290 在低温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制冷效率,但需要考虑易燃性安全措施;R1234yf 在商业制冷中能够替代 R134a ,并保持能效比不降低。适用性分析不仅涵盖热力学性能,还需考虑工质对系统材料的相容性、泄漏风险及维护成本等因素。通过综合评价,可以为不同制冷系统选择最优低 GWP 工质,提高节能水平并兼顾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性。

3.3 工质应用案例与效果评估

近年来,低 GWP 工质在制冷系统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典型案例涵盖商用空调、冷链物流及工业制冷等领域。案例研究显示,采用低 GWP 工质的系统在相同负荷下能效比明显提升,年运行能耗降低 10%~20% ,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效果评估通常结合实验测量、仿真分析及现场监测数据,通过比较能耗指标、运行稳定性及设备寿命等方面,量化新工质的实际节能效果。此外,应用案例也反映了工质切换对系统优化策略的影响,如压缩机转速控制、膨胀阀调节及冷凝温度优化等,需要与工质特性匹配。通过案例分析,可为低 GWP 工质的推广应用提供实践经验和技术参考。

4 制冷系统节能优化设计

4.1 系统整体优化方法

制冷系统节能优化不仅涉及单一设备,更需要整体系统设计与控制的协同优化。整体优化方法包括管路布局优化、换热器设计优化、压缩机与冷源组合优化及智能控制策略集成。通过系统仿真和热力学建模,可以分析不同优化方案对能耗、制冷量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优化过程中,应兼顾运行安全性、投资成本和节能效果,实现多目标综合优化。此外,将节能控制策略与低 GWP 工质应用相结合,可进一步提升系统整体效率,确保节能与环保目标的同步实现。

4.2 节能潜力评估与改进方案

评估制冷系统节能潜力是制定改进方案的前提。通过能耗监测数据、系统运行记录和仿真分析,可以识别高能耗环节、负荷波动区间及设备效率损失来源。例如,压缩机部分负荷运行时间长、冷凝器传热效率低或管路损失大,均为潜在节能空间。基于评估结果,可提出针对性改进方案,包括设备升级、参数优化、智能控制策略调整及低 GWP 工质应用。通过科学评估与改进,可以实现制冷系统运行效率提升,同时降低能源成本和环境影响。

4.3 仿真分析与运行验证

仿真分析是验证节能控制与工质应用效果的重要手段。利用制冷系统建模软件,可以模拟不同工况下的能耗、温度场和压力分布,对节能措施及新工质应用进行预测性评估。仿真结果可指导系统参数调整、控制策略优化及设备选型。运行验证则通过现场实验监测系统能耗、制冷量及关键部件性能,对仿真预测进行校准和修正。通过仿真与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提前发现潜在问题,还能量化节能效果,为制冷系统优化提供可靠依据,确保节能控制与新工质应用在实际运行中的可行性与稳定性。

总结:

本研究围绕制冷系统节能控制与新型工质应用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通过对制冷系统运行特性及能耗结构的分析,明确了节能潜力和关键控制环节;其次,探讨了包括参数优化、设备调度及智能控制在内的节能控制策略,提升了系统整体能效;同时,对低 GWP 新型工质的热力性能、适用性及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估,验证了其在降低环境影响和能耗方面的优势;最后,通过系统优化设计与仿真验证,实现了节能控制与工质应用的协同优化。本研究为制冷系统绿色低碳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对未来制冷技术的节能改造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栾强. 新厂房空调及制冷系统节能控制策略运用[J]. 价值工程,2011,30(23):54. D OI:10.3969/j.issn.1006-4311.2011.23.035.

[2]恒华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数据中心制冷系统节能控制方法:CN202110539843.9[P]. 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