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路径研究
朱建玲
乌海市文化广电事业发展中心 内蒙古乌海市 016000
引言:
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内核。如何将数字技术与非遗特性深度融合,探索科学高效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路径,成为当前文化遗产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技术赋能下的存续革新
1.数字采集:全维度记录非遗本真性
数字采集是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基础,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精准捕捉非遗的“活态特征”,保留其文化本真性。综合运用 4K/8K 高清影像、3D 扫描、激光测绘、动捕技术等,对非遗的技艺流程、服饰器具、表演形态、空间场景进行立体记录。例如,对传统戏曲的数字化采集,不仅需记录舞台表演的视听数据,还需通过动捕设备采集演员的手势、步伐等细微动作,通过光谱分析记录戏服的染料成分与纹样细节,形成包含视觉、听觉、材料学信息的多维数据库。借助高清摄像机、录音设备与文字记录,对传承人进行系统性访谈,记录其学艺经历、技艺心得、文化阐释等内容,形成“声音+影像+文本”的立体档案。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数字档案计划”要求对传承人访谈时长不少于 50 小时,确保文化记忆的深度留存。
2.数字存储:构建可持续的非遗数据库
存储环节需解决数据的长期保存、高效检索与安全共享问题,打造标准化、开放化的非遗数字资产库。制定统一的非遗数字化采集标准(如数据格式、元数据规范、版权标注规则),确保不同项目、不同地区的数据兼容互通。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字化保护规范》明确要求,非遗数据需包含项目基本信息、传承谱系、技艺流程、文化内涵等 12 类核心字段,为数据库建设提供规范指引。采用“中心化云存储+区块链分布式记账”模式,将非遗数据存储于国家级文化云平台,同时通过区块链技术对数据的采集时间、修改记录、使用权限进行上链确权,防止数据篡改与知识产权纠纷,为非遗的传承与开发提供信任支撑。
3.数字修复与活化:唤醒濒危非遗记忆
针对濒临失传或受损的非遗项目,数字技术可实现“虚拟复活”与创新表达,延长其文化生命周期。利用 AI 图像修复技术(如 GAN 网络)修复破损的非遗相关文献、影像资料,通过历史资料考据与专家论证,对缺失的技艺环节进行虚拟还原。例如,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技术修复了大量破损的壁画临摹稿,并结合文献记载虚拟还原了部分失传的壁画绘制技法。借助 3D 建模与 VR 技术,对非遗的生存场景(如古村落、传统作坊、节庆空间)进行数字孪生重建,用户可通过 VR 设备“走进”虚拟场景,直观感受非遗的原生环境。例如,福建土楼的数字化项目不仅还原了土楼建筑结构,还通过声音设计重现了楼内居民的日常对话、节庆活动声响,让消失的生活场景“复活”。
二、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生态重构下的价值激活
1.内容创新:从“文化展示”到“情感共鸣”
数字化传播的核心是将非遗的文化内涵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的内容载体,激发受众的情感认同。适应短视频平台特性,将非遗的复杂技艺拆解为“微内容”——如 1分钟的“非遗技艺小课堂”(聚焦榫卯结构的一个构件、苏绣的一种针法)、3 分钟的“传承人 vlog”(记录匠人日常创作细节),用碎片化内容降低传播门槛。抖音数据显示,此类“微内容”的完播率比传统纪录片高 40% ,更易触达 Z 世代。摒弃“百科全书式”传播,转而以“人、情、事”为核心构建叙事——如讲述“95 后传承人用 3D 打印改良苗绣纹样”的创新故事、“老匠人耗时 10 年修复一件漆器”的坚守故事,通过“个体叙事”传递非遗的传承精神,让文化价值转化为情感共鸣点。
2.平台适配:构建全媒介传播矩阵
根据不同平台的用户属性与内容生态,制定差异化传播策略,形成“精准触达—深度互动—裂变传播”的链路。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高视觉张力的内容(如非遗技艺的“高光瞬间”——银饰锻造的火花、陶瓷开窑的窑变色彩),搭配热门 BGM 与话题标签(如#非遗里的中国色# #手作的温度#),利用算法推荐实现流量破圈。例如,“非遗合伙人”计划通过扶持非遗创作者,已在抖音打造 100+ 播放量破亿的非遗短视频,带动相关话题曝光超 500 亿次。在 B 站、知乎等平台发布“非遗+知识”内容(如“非遗技艺中的物理学原理”“传统节庆里的天文历法知识”),结合动画演示、专家访谈等形式,满足用户对文化深度的需求。B 站“非遗公开课”系列视频平均播放量超百万,评论区形成“知识讨论—文化认同”的互动氛围。在淘宝、京东等平台开设非遗官方旗舰店,通过“直播带货
技艺展示”模式,将非遗产品转化为“可购买的文化体验”——如传承人直播制作过程并同步售卖手作制品,用户下单后可收到附带数字化档案(如制作视频、传承人签名电子证书)的产品,实现“消费即传播”。
三、非遗数字化的实践原则与生态构建
1.实践原则:平衡“保护本真”与“创新表达”
数字化保护需以“原真性”为核心,采集、存储、传播过程中需保留非遗的核心技艺、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避免因技术加工过度改变其本质。例如,对传统戏曲的数字化改编,可优化镜头语言与传播形式,但不可篡改剧本内核与表演程式。数字技术是工具而非目的,需根据非遗项目的特性选择适配技术——如对语言类非遗(如方言、史诗)侧重语音识别与语义分析技术,对技艺类非遗侧重 3D 扫描与动捕技术,避免“为技术而技术”的形式主义。
2. 生态构建:打造“政府—学界—企业—公众”协同体系
出台专项政策(如《“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提出“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设立数字化专项基金,建设国家级非遗数字资源库,制定行业标准与版权保护法规,为实践提供政策保障与资源支持。高校与科研机构需加强跨学科研究(如文化学、计算机科学、传播学的融合),研发适配非遗特性的数字化技术(如濒危语言智能保护系统、传统技艺生成式 AI 模型),同时开展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学理支撑。科技企业与文化企业需发挥技术与市场优势——科技企业提供数字采集设备、算法模型、传播平台等技术支持,文化企业聚焦内容生产与 IP 开发,推动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市场化转化(如非遗主题游戏、数字藏品、文创产品)。
结论;
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是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存续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数字技术对非遗进行全维度采集、标准化存储与创新性活化,既能破解物理时空对非遗传承的限制,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保护;又能借助新媒体生态与技术手段,将非遗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化产品与情感载体,推动其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认同”。
参考文献;
[1]吴梦龙.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乡村非遗文化的活态化传承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4,41(07):104-108.DOI:10.15948/j.cnki.37-1500/s.2024.07.016.
[2]朱金福.数字营销背景下非遗文化消费升级与品牌塑造研究[J].中国商论,2024,(11):82-85.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4.11.082.
[3]何凤,陈守维.苗族蜡染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15):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