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渗透研究
皮晓峰
乌海市文化广电事业发展中心 内蒙古乌海市 016000
引言:
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精神内涵,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表达形式与价值体系,成为维系民族情感纽带、构建文化认同基础以及传承文明成果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拥有非常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中蕴含着非常浓郁的人文气息。由此可见,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要完成一个民族的统一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对本民族的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任重而道远的。由于民间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所以在这样一个复杂的项目中,一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所以,要把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做好,是非常重要的。当今时代的文化继承,各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要想发展民俗文化,必须要有国家、政府、民众的拥护。国家和政府都想要推动民间文化的大发展,哪怕目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还必须要有民众的支持,这样才能推动民间文化的大发展,在提倡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要对我们的民间文化进行重点的保护,不要让破坏多于保护。
二、传统民俗文化渗透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传承优秀文化基因与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文化结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精神标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传承优秀文化基因与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性作用。民俗文化中所承载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家国情怀的价值追求以及勤劳勇敢的民族品格,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核,通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有机渗透与生动展现,能够唤起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深度认知与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弘扬。
2.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内容
传统民俗文化以其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与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资源与创作灵感,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俗文化中的节庆习俗、民间故事、传统游戏、手工技艺等文化元素,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更蕴含着丰富的娱乐性、教育性以及参与性特征,通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创新运用与现代阐释,能够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与文化体验。
3.促进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提升
传统民俗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与文化认同的情感纽带,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承担着凝聚人心、增进团结、促进和谐的重要功能,对于构建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与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民俗文化中所体现的共同历史记忆、文化传统以及价值理念,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文化沟通的桥梁与情感交流的平台,通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广泛传播与深度体验,能够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文化认同,消解社会分化与文化隔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三、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渗透路径与策略
1.创新传承方式的多元化渗透路径
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有效渗透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传承模式,通过创新传承方式与拓展传播渠道,构建多元化的渗透路径体系,以适应新时代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化特征与传播环境的深刻变化。数字化传承路径的构建与完善成为民俗文化渗透的重要突破口,通过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等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民俗文化的历史场景、制作工艺、表演技巧等进行数字化再现与沉浸式体验,不仅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群众接触与了解传统文化,更能够通过科技手段的加持增强文化体验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建设民俗文化数字博物馆、虚拟展览馆以及在线学习平台,为群众提供便捷的文化学习渠道与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民俗文化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传播、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转变。
2.融合现代元素的适应性渗透策略
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成功渗透,必须在坚持文化本真性与传承性的基础上,积极融合现代元素与时代特征,通过适应性改造与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内容创新策略的实施重点在于挖掘传统民俗文化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现代视角的重新阐释与当代语境的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如将传统节庆文化与现代休闲方式相结合,开发具有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创作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将传统戏曲音乐与现代艺术形式相交融,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演出节目。
3.结合“双减”,推动民俗文化进校园,夯实群文事业基础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和更迭,各地的传统文化都有不同程度被削弱、被弱化。现今掀起的“非遗”申请热潮,也是为了加快保护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的一大有效举措。而导致传统文化的逐渐失传,不仅仅是由于当今时代发展太快,不适应于现代生活的节奏,也由于现在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感受不够深刻,缺乏传统文化理解的主观原因。在当下通俗易懂,浅显直白的文化的冲击之下,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于这些文化,而逐渐疏远了传统文化。因此,小学生抓起并且结合“双减”这一政策,推动传统民俗文化走进校园,为中小学生的文化的传承做好准备,这已经成为重中之重。
为了支持“双减”政策的正常实施和落实,可以由一些教育机构提供一些资金,提供给学校,让学校开展活动。或者由群文艺术馆或者其他的负责承揽服务项目,提供活动场地选取活动时间并且安排其他的“非遗”传承者讲述文化。对于中小学生可以采取使用证件便可同时观看多种的福利,以此作为主要的活动形式。
传统民俗文化进校园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充盈学生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让中小学生充分接触传统民俗文化,可以更好的传承中国文化。与此同时,随着这一态度也可以为下一代接班人传承中国文化,做好弘扬与发展,一旦在中小学生中成功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在未来的生活学习中,中小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结语:
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渗透研究,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需要。通过深入分析传统民俗文化渗透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系统构建多元化的渗透路径与适应性的渗透策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与系统化保障体系,能够有效推动传统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创新发展与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劲草.传统音乐文化在高中音乐课程建设中的渗透——以京剧为例[J].艺术评鉴,2024,(23):117-122.
[2]王丽娜.陶艺主题活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开展方式研究[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5,59(0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