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老年大学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刘育含
泰安市老年大学 271000
引言:
我国60 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 3 亿,在全国人口当中所占比例达到 22% ,老年教育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传统老年大学课程体系在师资配置、资源供给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短板,难以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老年教育变革提供了全新路径,深入分析其在老年大学课程里的应用机制与实现路径,对推动老年教育实现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工智能赋能老年大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需求导向的个性化教育服务理论
个性化教育服务理论着重于精准识别并满足学习者个体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借助大数据分析以及机器学习算法等手段。深入挖掘老年学员的学习行为特征和认知能力状况,基于精准的需求识别智能系统可动态调整教学内容难度,还能优化学习资源配置以实现教育服务精准供给与需求有效匹配。
(二)赋权增能理论指导下的老年学习支持
赋权增能理论着重强调借助教育实践来增强老年人自主性与控制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形成积极的老龄观,人工智能技术体现出赋权增能的双重维度。在赋权层面是通过智能化学习平台赋予老年学员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在增能层面是利用个性化推荐算法、智能辅导系统等技术手段提升老年学员数字素养与认知能力,进而促进老年学员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角色转换。
(三)全纳教育理念下的智能技术融入(换掉这段,全纳教育与老年教育交叉度较低,从老年教育角度重新拟段落)
全纳教育理念着重强调教育机会要具备公平性与可及性。人工智能技术凭借消除物理空间限制、降低学习门槛、提供多样化学习路径,给不同身体状况和认知能力的老年学员创造平等学习机会。借助语音识别、智能翻译、视觉辅助等功能,保证视听功能退化的老年学员能够充分参与课程学习,达成教育资源的普惠性分配以及对个体差异的充分尊重。
二、老年大学课程建设的现实挑战与技术需求
(一)师资力量配置不均与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老年大学师资队伍出现结构性失衡的状况,专任教师数量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师生比例之间有着悬殊的差距。拿某老年大学的情况来说,340 名教师需要面对23000 名注册学员,师资供给和学员需求形成了巨大的缺口。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十分突出,缺乏年轻师资作为后续的储备力量,专业化培训体系处于缺失的状态。外聘兼职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据主导地位,入职前后缺少统一的专业培训内容,对老年教育规律的认知不够深入,职业情感培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构建稳定高效的教学团队。
(二)课程资源供需失衡与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
老年大学的课程资源配置出现了供需错配的状况,标准化的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差异化学习需求。老年群体在年龄层次、认知能力和兴趣偏好等方面存在显著个体差异,传统统一化教学模式忽视了个性化需求。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学习资源与实际需求的匹配度处于较低水平。
(三)教学模式单一化与现代化手段应用不足老年大学教学模式大多采用传统讲授方式,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力支撑,师生互动机制比较单一使得教学效果较为有限。数字化教学工具普及程度处于偏低水平,远程教育技术应用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依靠固定场所集中授课的模式开展教学,老年人因身体机能退化而导致出行不便。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其灵活学习的需求,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性与趣味性,知识呈现方式显得单调,难以激发老年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知识吸收效果与学习的持续性。
三、人工智能在老年大学课程中的综合应用与实践
(一)智能导师系统破解师资不足问题(换掉这段,这个系统我们用不到)
智能导师系统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构建问答机制,能为老年学员提供24 小时在线学习支持,可有效缓解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的结构性矛盾,系统基于知识图谱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运用推荐算法依照学员学习进度与认知特征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智能助教承担基础知识讲解以及简单问题解答等任务,能释放教师精力让其投入情感交流与深度指导,适老化学习平台采用大字体显示、语音导航、简化操作等界面设计,可降低技术使用门槛并为师资队伍专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个性化资源配置满足差异化需求
智能化资源配置系统依靠用户画像技术来构建学员数字档案,详细分析年龄特征、健康状况、兴趣偏好等相关信息,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匹配,深度学习算法结合老年学员身心发展特征,动态生成契合个体认知水平的学习内容,以此破解标准化课程与差异化需求的矛盾,智能推荐引擎依据学习行为数据,为不同类型的学员推送相适配的课程资源,进而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多模态内容生成技术对文本、图像、音频资源开展适老化改造,有效提升学习资源与实际需求的匹配度。
(三)智能化教学模式创新实践
虚拟现实技术能创建沉浸式学习环境从而突破传统固定场所教学空间限制,为行动不便老年学员提供灵活便捷学习方式,增强现实技术可将数字信息融入现实场景进而增强学习内容直观性与互动性,改变学习单一讲授模式,智能化教学管理系统会自动处理课程安排和学员考勤等事务性工作,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生成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动态评估体系能实时监测学习效果并为教学模式持续优化提供数据支撑,推动老年教育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模式转型。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在老年大学课程里深度应用,推动老年教育迈入智能化发展新阶段,技术融入优化传统教学模式、资源配置和评价机制,为老年学员提供精准便捷学习体验。未来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求平衡,构建智能化与人性化并重教育生态,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于颖,王祥凤. 数智时代老年人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的创新模式探析——基于老幼共融视角[J].成人教育,2025,45(10):24-32.
[2] 马学俊,程维维. 人工智能赋能老年教育:角色、挑战与路径[J].广州开放大学学报,2024,24(01):1-7+107.
[3] 孙立新,李圆,夏敏. “人工智能+老年教育”:发展理据、风险表征及实践路向[J].职教论坛,2023,39(07):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