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作者

吕盼盼 李玫 任丽敏 王璐瑶 李佳芮

东营市垦利区第三实验小学 山东东营 257500

一、引言

在教育不断革新的当下,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议题,其关乎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奠基期,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意义非凡。然而,如何将核心素养理念深度融入小学劳动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仍需深入探究。本文将围绕核心素养与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展开剖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期望为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核心素养与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对应学段教育时,慢慢养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品格与必备能力。它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具体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素养。这些素养彼此关联、相互助力,一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根基。

(二)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

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学生亲自参与劳动实践,旨在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劳动教育可使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艰辛与快乐,培养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借助动手实践,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集体劳动里,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二者的内在契合

培养核心素养离不开具体的教育活动,小学劳动教育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绝佳载体。劳动教育所培育的劳动观念、实践能力、责任担当等,与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高度一致。劳动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又为劳动教育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一)明确课程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培养

课程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起点与归宿,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需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具体来说,课程目标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认识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理念。

2.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劳动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社会与环境。

4.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劳动中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二)优化课程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和核心素养需求

课程内容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应依据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优化。

1.融入生活元素:课程内容要紧密关联学生的日常生活,像家庭劳动、校园劳动、社区劳动等,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学习劳动知识与技能,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责任意识。比如,在家庭劳动里,可安排学生学习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等内容;在校园劳动中,可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美化、班级管理等活动。

2.结合时代发展:引入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如智能家居使用、垃圾分类处理、简单的机器人操作等,让学生了解现代劳动的新形式与新要求,培养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

3.融合多学科知识: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相融合,形成跨学科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例如,在种植活动中,可融入数学中的测量、计算知识,科学中的植物生长知识,语文中的观察日记写作等,让学生在劳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三)创新课程实施方式,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

课程实施方式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能否实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

1.开展项目式学习:借助具体的劳动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例如,组织 “校园小菜园” 项目,学生需全程参与选址、播种、施肥、浇水到收获等环节,在项目进行中解决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问题,通过实践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2.加强实践体验:让学生有更多劳动实践的机会,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自然,进行实地劳动体验。比如,组织学生到农场实践,体验农作物种植和收获;到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如打扫卫生、照顾孤寡老人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劳动价值,培养社会责任感。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中一同完成劳动任务。合作时,学生需相互协作、沟通、支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能激发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全面性和发展性

课程评价是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应注重全面性和发展性。

1.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和技能,还要评价劳动态度、情感、责任担当、创新意识等。比如,评价学生的种植活动时,不仅关注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种植过程中的参与度、责任心、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2.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可通过观察劳动过程、记录劳动日记、检查劳动作品等进行;终结性评价可通过劳动技能测试、成果展示等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能让他们更了解自身和他人的优缺点,促进自我反思和提升。

3.评价主体多元化:除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外,还可邀请家长、社区人员等参与评价。家长可评价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表现,社区人员可评价学生在社区劳动中的表现,这样能让评价更全面、客观。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与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劳动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实施方式以及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着手,能够有效提升小学劳动教育的质量,切实促进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技能、责任担当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江玲,胡皙然.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4,(10): 82-83.

[2] 许锋华,余侨.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 教学与管理,2022,(2): 73-78.

[3] 刘和海,谭闵,谢金菊. “三三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安徽教育科研,2025,(20): 104-107.

本文系山东省东营市社会科学规划 2025 年度立项课题“五育融合导向下小学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YSK(2025)第 415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