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造血式传承视域下高校参与非遗保护的实践路径

作者

李威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 桂林 541004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和口头传统面临失传的风险,非遗保护已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非遗保护多依赖政府主导的“输血式”扶持,如资金补贴、名录认定和静态展示等,虽取得一定成效,但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传承动力不足、市场活力欠缺和传承链条断裂等问题。在此背景下,“造血式”传承理念应运而生,强调通过激发非遗项目自身的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从“被动保护”向“主动发展”的转变。

1.造血式传承理论基础

1.1 造血式传承的概念与内涵

造血式传承是一种强调激发文化遗产内在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护理念,区别于依赖外部资源输入的“输血式”模式。它主张通过培育非遗项目的自我更新、传播与市场转化能力,实现活态传承。这一模式注重传承主体的能动性,鼓励非遗融入当代生活,借助教育、科技与产业力量,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在实践中,造血式传承不仅关注技艺的保存,更重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重构与功能再生,使传统文化具备适应时代变迁的能力。

1.2 高校参与非遗保护的理论依据

高校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参与非遗保护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教育功能决定了高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文化价值的塑造者。通过将非遗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并传承传统技艺。同时,高校具备科研创新能力,能够对非遗项目进行系统研究与现代转化,推动其与设计、旅游、数字技术等领域的融合。高校还连接政府、企业与社区,具备组织协调多方资源的优势,有助于构建开放协同的保护生态,为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2.“野奢东漓”项目的实施背景与目标

2.1 项目实施背景

“野奢东漓”项目位于广西市灵川县的东漓古村,这里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桂北传统村落格局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竹编、油纸伞 出件 2元H 等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村落面临人口外流、技艺传承断层、文化 单纯的旅游开发难以实现文化的深层延续,亟需新的保护与发展路径。桂 足地方 兴需求,发挥应用型高校的实践优势,联合文旅企业共同发起“野奢东漓”项目, 旨在 过教育介入与产业融合,激活非遗的内在价值,推动古村文化生态的整体复苏。

2.2 项目目标与规划

“野奢东漓”项目以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致力于打造集文化体验、技艺传承、创意设计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平台。项目规划涵盖三个层面:一是建立非遗传承工坊,邀请民间艺人驻地教学,组织学生长期参与技艺学习与创新实践;二是开发具有现代审美与实用功能的非遗衍生产品,拓展市场渠道;三是构建“文化+教育+旅游”的运营模式,提升东漓古村的品牌影响力。通过分阶段推进,项目力求在保护原真性的同时增强非遗的自我造血能力,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

2.3 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野奢东漓”项目采用“高校主导、企业支持、多方协同”的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高校负责课程设计、学生组织与文化研究,确保传承的系统性与学术性;企业提供资金投入、场地支持与市场运营,保障项目的可持续运行;地方政府在政策协调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配套支持。这种合作打破了传统校企合作中重技能轻文化的局限,将非遗传承深度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3.1 产教融合筑根基

“野奢东漓”项目将产教融合作为非遗传承的核心支撑,构建了“学习—实践—创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信息科技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组织艺术设计、文化产业管理、数字媒体等专业学生深入东漓古村,参与非遗技艺的系统学习与实践应用。项目设立多个传统工艺工坊,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推行“拜师学艺”制度,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竹编、陶艺、染织等技艺的精髓。课程内容不局限于技能模仿,更强调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与现代转化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教师和匠人的共同指导下,围绕传统元素开展创意设计,开发出兼具实用性与审美价值的文创产品。

3.2 数字赋能开拓市场

为突破地域限制、扩大非遗影响力,“野奢东漓”项目积极引入数字技术,打造“云上东漓”传播与销售平台。团队利用短视频、直播、虚拟展厅等形式,记录并展示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与文化故事,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学生参与拍摄非遗纪录片、设计数字文创产品,并通过电商平台推广销售手工制品,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同时,项目开发了沉浸式文化体验小程序,游客可通过手机端了解村落历史、预约手作课程、参与线上互动,提升参与感与黏性。

3.3 协同发力政企联动

项目的顺利推进得益于政府、企业与高校三方的紧密协作。地方政府在项目初期提供政策引导与基础设施支持,推动古村环境整治与文化资源整合,为非遗保护营造良好生态。企业作为运营主体,负责品牌打造、市场推广与游客服务,确保项目具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高校则发挥智力支持作用,承担人才培养、文化研究与创意输出功能。三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资源分配与项目进度,形成责任明确、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

“野奢东漓”项目的实践表明,高校在非遗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桥梁与引擎作用。通过践行“造血式”传承理念,该项目成功构建了以产 企协同为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信息科技学院将非遗传承深度 养与实践能力,也激发了传统技艺的当代活力。数字平台的引入拓宽了非 而多方联动的合作机制则确保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项目的长效运行。这一实践打 轻发展的局限,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双向促进。

参考文献

[1]刘璟颉. “非遗”活化背景下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徽州采茶歌为例 [J]. 滁州学院学报, 2024, 26 (04): 91-96.

[2]石美玉. 非遗工坊:从“输血”式向“造血”式振兴乡村的模式创新 [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0 (05): 43-46.

[3]赵慧琳. 文旅融合视角下非遗手工造纸的创意设计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22.

作者简介:李威(2001-),男,湖南祁东人,---信息科技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助教,-----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