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草原培育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营
王莉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生态资源服务中心,云南 临沧 677500
林业草原作为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草原不仅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还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多种生态功能[1]。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林业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退化问题,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在林业草原培育过程中,如何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经营的有机结合,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以期为林业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林业草原培育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林业草原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森林草原为众多物种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森林草原的健康稳定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森林草原能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物种的繁衍和演化;另一方面,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又能够增强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使其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和外界干扰。此外,林业草原还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如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这些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生物多样性的支撑。因此,在林业草原培育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林业草原培育的整体规划和管理之中,实现林业草原培育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性互动。
二、林业草原培育中存在的生物多样性问题
尽管林业草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的培育和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威胁。
(一)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破坏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采伐、开垦、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草原退化加剧,导致许多物种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损害。例如,一些珍稀树种和野生动物因栖息地的丧失而面临灭绝的危险,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也大打折扣。
(二)物种减少与生态平衡失调 随着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许多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灭绝。物种的减少不仅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还可能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例如,某些害虫的天敌因栖息地破坏而减少,使得害虫数量失控,进一步加剧了森林草原的破坏。此外,一些外来物种的入侵也对本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威胁,它们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经营方式不合理 传统的林业草原经营方式往往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例如,单一树种的人工林种植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却降低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和稳定性,容易受到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侵袭。草原过度放牧则导致植被覆盖度降低,土壤侵蚀加剧,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
三、林业草原培育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营的策略
针对林业草原培育中存在的生物多样性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与经营策略,实现林业草原培育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发展。
(一)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 在林业草原培育过程中,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生态系统特点和生物多样性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合理划分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经营利用区,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保护目标。在保护区内,严格限制人类活动,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
在生态修复区,采取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措施,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在经营利用区,推广可持续经营方式,合理利用森林草原资源,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2]。
(二)加强生态修复与重建 对于已经遭受破坏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应采取积极的生态修复措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例如,在森林采伐迹地 退化草原上,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草原围栏封育等方式,恢复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应注重选择本地适生的树种和草种,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同时,加强对生态修复工程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修复策略,确保生态修复效果。
(三)推广可持续经营方式 在林业草原经营过程中,应大力推广可持续经营方式,实现森林草原资源的长期稳定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林业经营方面,推广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采用多树种混交林种植模式,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和稳定性;合理控制采伐强度和周期,保留一定比例的原始林和老龄林,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在草原经营方面,实施草畜平衡策略,合理控制放牧强度,推广划区轮牧、舍饲养殖等模式,减轻草原植被的压力,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3]。
(四)加强监测与评估 建立健全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对林业草原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状况进行长期跟踪监测和科学评估。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及时掌握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为林业草原培育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共享和应用,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林业草原培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水平。
(五)强化政策支持与公众参与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林业草原培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加大对林业草原生态修复和保护项目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因生态保护而受到经济损失的地区和群众给予合理的补偿。加强林业草原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草原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违法行为。此外,还应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林业草原保护和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林业草原保护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4]。
四、结束语
林业草原培育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当前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林业草原培育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策略,实现林业草原培育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调发展。通过科学规划、生态修复、可持续经营、加强监测与评估以及强化政策支持与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有效保护和提升林业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绿色、美丽、充满生机的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
[1]朱盘.林业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策略[J].绿色中国,2025,2(8):184-186.
[2]王雪蕊.云南省林业草原资源培育与可持续经营模式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24,3(11):9-10.
[3]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的通知[J].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21,3(12):29-64.
[4] 初非诟. 关于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行业培训工作的思考[J].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18(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