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联合术式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

赵俊

开远市中医医院 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 661600

摘要:目的:评估联合手术方法在治疗复杂肛瘘中的实际成效。方法:选取58名患有复杂肛瘘的患者,依照随机数字分配原则分为两组,每组29人。对照组患者接受切开挂线治疗,而观察组成员则接受综合手术疗法。对两组的治疗成果、伤口恢复所需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并发症、肛门功能损伤和疾病复发的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整体治愈率高达93.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41%,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平均21.27±2.36天)较对照组(平均30.05±2.94天)更短,VAS评分(平均1.24±0.15分)也低于对照组(平均3.41±0.26分),这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肛门功能损伤率和复发率方面,观察组的6.90%、3.45%和3.45%均低于对照组的27.59%、20.69%和20.69%,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复杂肛瘘患者,联合手术疗法显示出显著的疗效,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加快伤口愈合,减轻疼痛,降低并发症风险,具有在临床中推广的潜力。

关键词:联合术式治疗;复杂性肛瘘;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项研究对58名患有复杂肛瘘的病患进行了分析,这些病患均来源于2021年4月至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病例。通过随机数字分配,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有29名。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19名,女性患者有10名;他们的年龄在26至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16±7.54)岁;病程从5个月至6年不等,平均病程为(3.15±1.07)年。而在观察组中,男性患者有20名,女性患者有9名;年龄分布在23至69岁,平均年龄为(48.58±8.82)岁;病程为5个月至5年,平均病程为(3.09±0.92)年。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切开挂线术治疗,术前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探针探测以及肛门内镜检查等方法,详细掌握肛瘘的内部开口、主管和支管的准确位置、数量及分布情况。病人接受腰部麻醉后,指导其采取半躺姿势。对括约肌深层以下的部分进行切开和引流,而对深层以上的部分则用橡皮圈进行挂线治疗;同时,对内口部位不进行特别处理;术后按照标准程序进行伤口换药。

观察组患者采取联合术式治疗,术前通过相关检测手段掌握了肛瘘的具体位置、数量及其分布路径;对患者实施腰部麻醉,并让其保持侧卧位。以瘘管外口为圆心,制作一个直径大约在1至2厘米的圆形切口;在肛门内外括约肌的交汇位置,制作一个弧形切口,延伸至瘘管,从而形成一个人造通道,并对内口进行处理。具体操作是使用电刀对内口周边大约1厘米的黏膜及其下方组织进行烧灼和扩大处理,并对肌间瘘管进行相应处理,即从人造通道进入肌间瘘管至内口,将肛门两侧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在1至2厘米范围内切开,并用橡皮筋在内口处进行挂线。对于肌外瘘管,则刮除外口至人造通道间的管壁腐肉,使用多股丝线作为牵引线。若遇到同一内口或两条以上不同管道的肛瘘,无需在各个外口间设置引流线。若为不同内口的两个或更多管道,则对内口进行扩大和清理,同时保护正常的黏膜桥;对于互不相通的管道,根据肌间和肌外的瘘管特点分别处理;对于相通管道,则采用引流线进行处理。手术后,患者可以使用九一丹,并注意观察橡皮筋的情况,待其自然脱落后再对创面进行处理,例如清除脓性分泌物。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适时拆线,并采用压迫法进行换药。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呈现,并实施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并通过t检验进行对比。当P值<0.05时,表明两组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在治疗结果方面,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这一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P<0.05)。

2.2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同时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P<0.05)。

2.3并发症、肛门失禁及复发情况对比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肛门失禁率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些差异均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P<0.05)。

3讨论

肛门瘘管作为一种多发的肛肠疾患,其患者群体以20至40岁的成年人为主,并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发病率在肛肠类疾病中约占1.67%至3.6%。由于自愈难度较大,手术干预成为应对肛门瘘管的主流且有效手段。在处理复杂型肛门瘘管时,治疗难度显著增加,主要是因为复杂的瘘管道通常涉及至关重要的括约肌结构,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括约肌受损,进而发生尿失禁等严重后果。传统的瘘管切开手术虽常用于治疗,但对复杂瘘管而言,因其较高的括约肌损伤风险而不宜采用。部分瘘管道走向曲折,并伴有分支和深层坏死区域,手术复杂度提升,术后并发症诸如疼痛、肛门变形以及失禁等也相对多见。目前临床上普遍推崇的是保留括约肌的手术方法,同时也有视频辅助治疗和激光消融等新术式不断出现,但尚未有一种方法被确认为最佳,且这些方法并未取代传统的切除挂线手术。鉴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对复杂性肛门瘘管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寻找治疗复杂性肛门瘘管的有效策略。对于病理结构繁杂、管道分支众多及存在深层盲端的复杂性肛瘘,其治疗难度相应提高。尽管常规的切开挂线法能处理病损组织,但存在创伤面积大、愈合缓慢及痛感强烈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尝试了一种综合手术方法,该方法能有效地清除感染的肛腺及其分支,并能确保内口充分开放,引流更为通畅。

结论

总结而言,通过对复杂性肛瘘患者实施综合性手术疗法,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这种疗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患者临床表现的改善和伤口愈合速度的提高,而且显著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同时降低了并发症、肛门功能障碍以及复发的风险,因此具有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的潜力。

参考文献

[1]杨杰斌.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对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术后疼痛模拟评分及肛门失禁严重度指数评分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6):941-943.

[2]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临床指南工作委员会.肛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20,23(12):1123-1130.

[3]郑力,陆金燕,浦玉伟,等.视频辅助肛瘘治疗术与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复杂性肛瘘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8,21(7):793-797.

[4]孟君,常有,顾家博,等.切除挂线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复杂性肛瘘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1):21-22.

[5]郭跃,韩柯,袁泉良,等.改良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疗效及Wexner评分比较[J].医药论坛杂志,2021,42(1):80-83.

[6]周彬,赵高斯,黄生辉,等.肛瘘的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170-172.

[7]张雪奇.主灶切开对口引流高位胶管引流术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后肛门功能及复发率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1,29(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