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协同治理
王性昊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新疆总队 830000
摘要: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治理是关乎生态安全与人类福祉的重要任务。传统上,二者常被孤立对待,难以达成理想治理效果。本文聚焦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协同治理,剖析当前在理念认知、技术应用及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树立协同治理理念、整合多元技术手段以及完善协同管理体制等创新策略,实现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治理有机结合,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地质灾害风险,为保障生态环境质量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生态修复;地质灾害;协同治理;可持续发展
0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态系统平衡。生态修复旨在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升生态服务价值;地质灾害治理则致力于预防和减轻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造成的损失。然而,长期以来,生态修复工作往往侧重于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生态层面,而地质灾害治理多关注工程措施以稳固地质体、拦截灾害体。二者各自为政,缺乏有效协同,导致治理成本高、效果差。事实上,生态系统与地质环境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开展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协同治理,能够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实现生态保护与灾害防控的双赢,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治理现状分析
1.1生态修复现状
当前生态修复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在植被修复方面,通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等手段,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区域生态景观,发挥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在土壤修复领域,针对受污染或退化的土壤,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恢复土壤生态功能。湿地生态修复则着重于湿地水文条件恢复、湿地植被重建以及栖息地营造,增强湿地的生态调节能力。但生态修复工作在规划时,对地质环境因素考虑不足,常因地质条件不稳定,如土壤质地、地形地貌等问题,影响修复效果,导致植被成活率低、生态系统难以稳定重建。
1.2地质灾害治理现状
地质灾害治理手段多样,工程治理是主要方式。针对滑坡灾害,常采用抗滑桩、挡土墙等工程结构,增强滑坡体稳定性,阻止其滑动。泥石流治理则通过修建拦挡坝、排导槽等设施,拦截泥石流固体物质,引导泥石流安全排泄。地面塌陷治理多采用填充、加固等措施,恢复地面稳定性。在监测预警方面,利用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站等技术,实时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形、位移等信息,及时发布预警。然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开挖山体、取土弃渣等,引发新的生态问题,且单纯工程治理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地质环境脆弱性,长期治理效果受限。
1.3二者关联分析
生态系统与地质环境紧密相连。良好的生态系统,如茂密植被可减少雨水对坡面冲刷,降低滑坡、泥石流发生概率;土壤具有较强保水性和透气性,有助于稳固地质体。而稳定的地质环境为生态系统提供基础支撑,适宜的地形地貌、土壤条件利于植被生长与生态系统发育。反之,生态破坏会加剧地质灾害风险,如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增加滑坡泥石流发生可能性;地质灾害发生会破坏生态系统,如泥石流冲毁植被、掩埋土壤,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可见,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治理相互影响,开展协同治理十分必要。
2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协同治理面临的问题
2.1理念认知局限
在传统治理观念中,生态修复部门关注生态指标提升,如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恢复等;地质灾害治理部门侧重于灾害防控效果,如降低灾害发生频率、减少灾害损失。双方缺乏对生态与地质相互关系的深入理解,未充分认识到生态修复对地质灾害防治的积极作用以及地质灾害治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这种理念认知局限导致在项目规划与实施中,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协同治理合力,无法充分发挥二者协同的潜在优势。
2.2技术应用分离
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围绕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生态领域,如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降解土壤污染物,植物修复技术通过特定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地质灾害治理技术则集中在工程力学、岩土工程等方面,如锚固技术增强岩土体稳定性。二者技术研发与应用相互独立,缺乏跨领域融合。
2.3管理体制不畅
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治理分属不同管理部门,职责划分明确但缺乏有效协调机制。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生态修复项目规划与实施,自然资源部门主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项目审批、资金分配、监管评估等环节,各部门按自身流程与标准执行,信息沟通不畅,导致项目衔接困难。如生态修复项目审批时,未充分征求地质灾害治理部门意见,可能因选址不当或规划不合理,增加地质灾害风险;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后,缺乏生态环境部门监督,对周边生态环境破坏未及时采取修复措施,制约了协同治理工作高效推进。
3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协同治理策略
3.1树立协同治理理念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相关部门、科研人员及社会公众对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协同治理重要性的认识。组织跨部门、跨学科培训交流活动,邀请生态、地质领域专家授课,分享国内外协同治理成功经验,促进不同领域人员相互学习,转变传统观念。在项目规划阶段,要求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治理团队共同参与,从项目选址、目标设定到方案制定,充分考虑生态与地质因素相互影响,树立生态保护与灾害防控并重理念,为协同治理奠定思想基础。
3.2整合多元技术手段
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跨领域技术研发,促进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融合。研发兼具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防治功能的新技术、新材料。例如,开发生态型护坡材料,既能稳固边坡防止滑坡,又能为植被生长提供基质与养分,实现工程防护与生态修复一体化。在项目实施中,根据不同区域地质条件与生态现状,综合运用工程、生物、生态等多种技术手段。如在泥石流易发区,结合拦挡坝工程措施,种植根系发达、抗冲刷能力强的植被,增强坡面稳定性,减少泥石流发生风险,提升协同治理技术水平。
3.3完善协同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协同治理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在协同治理中的职责与分工。设立跨部门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协调项目审批、资金分配、监督评估等工作。制定统一的协同治理项目规划与技术标准,规范项目实施流程。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平台,实时发布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进展、监测数据等信息。
4总结
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协同治理是应对当前生态环境恶化与地质灾害频发挑战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二者现状、面临问题,提出树立协同治理理念、整合多元技术手段以及完善协同管理体制等策略,有助于打破传统治理模式壁垒,实现生态修复与地质灾害治理有机融合。这不仅能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抗灾能力,还能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果,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陆建国,李强,侯谦儒.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地质灾害生态修复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25,16(04):108-111.
[2]中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协会获评4A级全国性社会组织[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25,36(01):193.
[3]李帅.浅谈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晋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提升工程为例[J].华北自然资源,2025,(01):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