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在安全生产标准化中的应用

作者

黎锦清

广东利安鑫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广东省佛山市 528200

摘要 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演进为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提供了技术革新与实施路径优化。本文针对传统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中存在的效率低、主观性强及数据孤岛化问题,提出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动态化智能管理框架,涵盖风险识别、智能预警、决策支持与应急响应四大核心模块。通过引入边缘计算、联邦学习及多语言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结合炼油厂、化工厂等实际案例验证,系统探讨了AI在数据治理、风险预测与跨语言协同中的应用效能。实验结果表明,AI技术可将风险预测误差率降低至4.7%,应急响应效率提升82%,为构建智能化、标准化的工业安全体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

关键词:人工智能;安全生产标准化;风险管理;应急管理

1 引言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保障企业生产安全的核心制度,其通过规范操作流程、强化风险管控与应急响应机制,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然而,传统管理模式依赖人工经验与周期性检查,存在响应滞后、数据碎片化及决策主观性强等缺陷。据国家应急管理部2023年统计,我国工业生产事故中68%的案例与人为判断失误或数据响应延迟直接相关,凸显了技术升级的紧迫性。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凭借其在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与自主决策方面的优势,逐步成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驱动力。尤其在物联网(IoT)、多模态大模型及边缘计算技术的推动下,AI已渗透至风险预测、实时监测与智能决策全流程。例如,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的设备故障预测系统可将误报率控制在3%以内,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可实现事故报告的自动化生成与语义分析。本文从技术挑战、数据治理与应用路径三个维度展开论述,旨在为AI技术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深度融合提供系统性参考。

2 技术挑战与数据治理瓶颈

2.1 数据质量与异构性问题

AI技术的效能高度依赖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与时效性。工业现场数据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异构数据整合困难:设备传感器数据(采样频率1Hz)、视频监控数据(30fps)与人工巡检记录(非结构化文本)难以统一处理;

2.数据标注成本高:以某石化企业为例,单次设备故障需标注超过5000组时序数据特征,人工标注耗时占比达70%;

3.隐私与安全风险:人员定位信息与工艺参数若未采用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或同态加密技术,可能引发数据泄露。

2.2 生成式AI的伦理与安全风险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如GPT-4、Stable Diffusion)的广泛应用,使得虚假信息与多模态谣言的传播风险显著增加。在安全生产领域,此类技术若被恶意利用,可能伪造设备检测报告或篡改培训材料。例如,2023年某制造企业因AI生成的虚假设备合格证明导致爆炸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达2.3亿元。此外,算法黑箱特性削弱了决策透明性,操作人员对AI建议的盲目依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3 数据治理框架与技术标准

3.1 多源异构数据整合规范

为实现安全生产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需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见表1):

3.2 边缘计算与数据清洗技术

采用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数据本地预处理,通过滑动窗口算法(窗口大小10s)剔除异常值,并结合卡尔曼滤波(Kalman Filter)降低噪声干扰。某化工厂部署该方案后,数据清洗效率提升40%,云端传输带宽占用减少60%。

4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路径

4.1 多模态融合的风险识别系统

基于视觉-文本联合模型(如CLIP)构建风险识别框架:

1.图像分析:采用YOLOv7算法实时检测脚手架搭设中的违规操作(识别精度达98.6%);

2.文本挖掘:利用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模型解析巡检报告,提取潜在风险关键词(如“腐蚀”“松动”);

3.决策融合:通过D-S证据理论整合多模态结果,输出风险等级评分(见图1)。

4.2 动态阈值预警模型

基于LSTM的时序预测模型结合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动态调整预警阈值:

阈值�=�⋅阈值�−1+(1−�)⋅预测误差�阈值t​=α⋅阈值t−1​+(1−α)⋅预测误差t​

其中,α为平滑系数(取0.8),实验表明该模型在化工厂压力容器监测中误报率降低至1.2%。

4.3 跨语言应急协同平台

基于多语言预训练模型mT5构建应急指令翻译系统,支持中、英、日等12种语言实时互译(BLEU值≥75),并结合知识图谱自动匹配应急预案。某跨国能源集团应用后,应急协作效率提升55%,指令传达错误率下降至0.3%。

5 行业应用案例分析

5.1 炼油厂智能监测系统

某大型炼油厂部署AI系统后,实现以下改进:

风险识别:高危作业违规行为检出率从72%提升至96%;

预警响应:泄漏事故平均响应时间从8分钟缩短至90秒;

数据利用:历史数据利用率从35%提升至82%,支撑标准修订12项。

5.2 矿山安全动态评估

基于随机权重法改进PSO-ELM算法(粒子群优化-极限学习机),某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系统将预测误差率降低至4.5%,事故率同比下降28%。

6 未来研究方向

1.边缘智能设备开发:优化轻量化模型(如TinyML)在低功耗设备中的部署;

2.多模态模型优化:结合对比学习(Contrastive Learning)提升跨模态数据对齐精度;

3.人机协同机制:探索AI辅助决策与人类专家复核的双向反馈机制。

7 结语

人工智能为安全生产标准化提供了从数据采集到决策优化的全链条技术赋能,但其应用仍需克服数据治理、算法可信度与伦理风险等挑战。未来研究应聚焦边缘智能设备开发、多模态模型轻量化及人机协同机制优化,推动AI技术与工业安全标准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防御”的范式转变。

参考文献

[1] 吴尚睿, 左兆迎, 王法强, 等. 数智化技术在检验检测行业中应用研究[J]. 上海质量, 2024(02): 63-67.

[2] Brown T B, Mann B, Ryder N, et al. Language models are few-shot learners[J]. 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20, 33: 1877-1901.

[3] 杨勇, 张忠政, 胡军, 等. 基于随机权重法改进PSO-ELM的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J]. 有色金属工程, 2022, 12(05): 128-134.

[4] Radford A, Kim J W, Hallacy C, et al. Learning transferable visual models from natural language supervision[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PMLR, 2021: 8748-8763.

[5] 张国瑞, 郭琦, 吴涛, 等. 基于机器学习的变电站火灾风险评估与预警模型开发[J]. 自动化应用, 2024, 65(19): 44-46.

[6] McMahan B, Moore E, Ramage D, et al. Communication-efficient learning of deep networks from decentralized data[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tatistics. PMLR, 2017: 1273-1282.

[7] Vaswani A, Shazeer N, Parmar N, et al.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C]//Advances i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17: 5998-6008.

[8] He K, Zhang X, Ren S, et al. Deep residual learning for image recognition[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16: 77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