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汽车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

娄晓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要:伴随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加速,汽车企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高职院校传统培养模式面临课程迭代滞后、实践场景缺失等现实困境,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存在适配偏差。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亟需建立敏捷响应机制,破解技术标准动态更新与教学资源固化间的矛盾,构建适应产业变革需求的新型育人生态。

关键词:汽车企业;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

一、引言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构催生新型岗位能力需求,倒逼职业教育体系进行适应性变革。当前高职院校在智能诊断技术、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领域存在教学资源与企业技术代差,传统学科化培养难以满足模块化、场景化的岗位技能要求。本研究聚焦企业真实项目向教学资源转化机制,探索课程开发与产线技术升级同步的实施路径,旨在建立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动态平衡的闭环系统。

二、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特征分析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汽车产业智能化重构的双重驱动下,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呈现多维技术耦合特征。技术迭代周期压缩催生复合型能力结构需求,三电系统集成化开发要求从业人员掌握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能力,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衍生出固态电解质热力学仿真技术需求,电控系统域融合趋势推动掌握跨平台嵌入式开发技能。智能网联技术深度渗透使岗位能力模型向数据流解析维度延伸,车云协同场景下需具备CANFD总线异常诊断与OTA升级协议分析能力,充电设施智能化运维则要求熟悉V2G双向电能调度算法与绝缘监测技术。行业标准体系动态演进强化安全规范认知维度,高压系统故障树分析与ISO 26262功能安全认证能力构成岗位能力基底,产业链协同开发模式更强调掌握ASPICE流程与MBSE建模工具的应用能力。这种三维立体的岗位能力模型,倒逼人才培养体系必须构建技术应用、数据解析与安全规范深度融合的复合培养架构[1]。

三、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诊断

在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集成度几何级跃升与智能网联技术持续渗透的产业背景下,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呈现出技术代际适配性危机。课程体系与产业技术迭代存在代际差,动力电池热失控预警算法教学仍停留在二维仿真阶段,未能对接企业广泛应用的数字孪生预警平台开发需求,电控系统开发课程缺失AUTOSAR架构适配训练模块。实训设备配置滞后于产线升级节奏,某高职院校高压系统绝缘检测工位仍采用第一代手动检测台架,而行业已普及集成绝缘电阻谱分析的智能诊断仪。校企协同开发机制存在技术壁垒,例如,某校与广汽埃安共建的实训中心,因BMS故障模拟系统未及时更新至最新无线刷写协议版本,导致学生无法识别企业真实场景中的OTA升级故障代码。师资技术更新速度难以匹配企业研发周期,教师参与的横向课题多集中于传统总成拆装领域,鲜少涉及域控制器冗余设计等前沿技术攻关,可能会影响毕业生在智能诊断岗位的胜任力评估结果。

四、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动态课程开发机制

面对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技术代际差持续扩大与智能诊断技术快速演进的产业挑战,动态课程开发机制需构建技术映射与需求传导的双向通道。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的企业专家课程权重模型,将电池析锂预警算法开发权重提升至核心模块,某校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固态电池热仿真课程包,集成企业真实失效案例库与COMSOL多物理场耦合仿真平台,使学生能够模拟高镍正极材料膨胀破裂的失效过程。智能网联技术课程采用分层递进架构,北汽新能源提供的域控制器开发案例包,完整复现车载以太网时间敏感网络(TSN)的通信延迟优化路径,同步融入AUTOSAR CP平台软件栈配置训练。课程更新周期压缩至12个月迭代机制下,广汽研究院提供的电机NVH优化案例及时转化为课堂项目,学生在Ansys Maxwell中可实践电磁力波谐波注入抑制策略。

(二)产教融合实践路径

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架构重构与V2G(车辆到电网)技术商业化加速的双重驱动下,产教融合实践路径的可行性基础需构建于技术标准与教学资源的互锁机制。重庆某高职院校联合长安新能源建立的智能充电实训中心,基于企业捐赠的量产型双向充电桩硬件平台,植入ISO 15118协议栈开发环境,学生在真实电网调度指令下可模拟车辆参与调频辅助服务的能量管理策略。广汽埃安提供的动力电池拆解教学包,集成激光焊接缺陷样本库与工业CT三维重构分析系统,配套企业研发部门提供的热失控扩散路径预测算法开发工具链,使学员能够实操高镍电池模组内部短路定位技术。东风岚图驻校工程师主导开发的域控制器实训项目,采用AutoSAR Adaptive平台构建智能驾驶功能原型,学员在QNX实时操作系统中可实践毫米波雷达信号处理线程优先级配置。[2]。

五、实施保障机制

(一)师资能力提升策略

在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技术迭代与智能诊断算法复杂度指数级增长的行业背景下,师资能力提升策略的可行性依托于技术研发与教学转化的共生机制。南京某高职院校实施的教师企业研发嵌入计划,选派教师参与蔚来汽车BMS故障树建模项目,同步获取ISO 26262功能安全认证,其开发的电池析锂预警算法教学模块已转化为国家教学能力比赛获奖案例。广汽研究院开展的电机控制特训营,采用Model-Based Design技术路径,教师团队在Simulink环境中完成永磁同步电机MTPA控制策略优化后,成功指导学生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新能源汽车电控技术赛项金奖。宁德时代设立的电池技术认证体系,要求教师掌握热失控传播仿真技术并获得企业级认证,相关资质认证与岗位津贴直接挂钩,使具备动力电池Pack设计能力的专业教师比例从32%提升至67%。

(二)评价体系创新

在智能驾驶算法迭代周期压缩与动力电池云端管理技术普适化的双重挑战下,评价体系创新的可行性植根于企业技术标准与教育评估要素的深度融合机制。某高职院校联合宁德时代开发的电池健康度评估能力模型,将企业研发端的SOH估算均方误差阈值设定为课程考核指标,学生需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完成容量衰减率与电化学阻抗谱的关联建模。比亚迪提供的BMS故障树诊断岗位能力标准,转化为三级加权评价模块,学员在威睿电动提供的量产车故障数据包中,需准确识别CAN总线报文异常与电池单体电压跳变耦合故障。上汽智己提供的智能座舱开发能力认证体系,要求学生在QNX系统上完成车载以太网TSN协议时间同步校准误差控制,其评价结果与AutoSAR CP平台配置准确率形成动态权重比例。

结语

构建需求导向型培养体系有效弥合了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与教育滞后的鸿沟,动态课程机制确保教学资源与企业技术标准同频共振。双师型教师队伍与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协同建设,推动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践的深度融合。评价体系创新将企业认证标准纳入考核维度,形成具有行业适配性的人才质量保障机制,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蒋景葵.基于汽车企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比亚迪惠州市惠迪汽车贸易公司为视角[J].  2022.

[2]魏紫如,王琪,于敏,等.新能源汽车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探析[J].时代汽车, 2024(9):74-76.

课题名称:基于企业需求的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课题编号:DS2022JG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