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互联网+乡土故事”:创新乡村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李倩莹

英德市大站镇中心小学 513000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乡村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乡土故事”教学模式在乡村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整合互联网资源与乡土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本文展示了该模式在乡村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乡村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乡土故事;乡村教学;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教育逐渐摆脱了信息闭塞的困境,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在乡村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本文将“互联网+乡土故事”教学模式引入乡村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旨在通过整合互联网资源与乡土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一、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支柱之一,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互联网环境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如电子书、教学视频、在线论坛等,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将乡土故事与互联网资源相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生动、具体的情境,帮助他们在情境中建构知识体系。通过参与式学习和互动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乡土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

2.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乡土故事教学能够发掘学生的多种智能,如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通过绘制故事场景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通过创作与故事相关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智能等。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文化认同理论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认同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乡土故事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历史、风俗、传统和价值观,从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通过乡土故事教学,学生还能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和素养。

二、“互联网+乡土故事”教学模式在乡村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整合互联网资源,丰富乡土故事内容

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教师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来获取丰富多彩的乡土故事资源。这些资源囊括了电子书籍、教学演示视频、以及众多专注于乡土文化的网站和论坛。通过精心筛选,教师可以为五年级的学生汇集一系列既适宜又富有教育意义的乡土故事,借助网络资源的整合,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多元化、生动有趣的阅读世界。

以《鸟的天堂》这一经典课文为例,在完成课堂讲授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探索与“自然与生态”主题紧密相关的乡土故事。比如,寻找描述本地自然保护区或著名鸟类栖息地的文章,让学生沉浸在那些关于鸟类天堂的真实描述中,深化他们对自然美的理解与敬畏。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主动发掘身边的乡土故事,无论是关于本地特有鸟种的传说,还是历史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事迹,都能激发学生们对家乡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兴趣与爱护之心。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在阅读中领略家乡的独特魅力,还能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阅读兴趣

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提升乡村五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

1.在线互动阅读: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如教育论坛、在线阅读社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在线互动阅读。学生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这种跨越时空的互动方式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阅读参与度。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碰撞,学生能够拓宽视野,深化对乡土故事的理解。

2.情境模拟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是一种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乡土故事中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故事氛围,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故事情境,让学生扮演诸葛亮、周瑜等角色,通过表演来加深对故事策略和智慧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代入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乡土故事开展项目式学习,如制作乡土故事手抄报、编写乡土故事剧本等。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加深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三)结合乡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乡土文化是乡村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滋养,结合乡土文化进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1.发掘并融入乡土文化资源:教师应成为引领学生探索乡土文化宝藏的向导,指导学生发掘身边的民俗风情、历史遗迹、传统节日等宝贵资源,并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乡土故事的教学之中。以《山居秋暝》这首诗为例,虽然它描绘的是山间秋夜的静谧美景,但教师可以借此契机,引导学生探索自己家乡的山水之美,以及与之相伴的乡土文化。比如,可以讲述家乡山林间的传说故事、介绍当地特有的秋季习俗或节日、分享山林间采集的传统食材及其烹饪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古典文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还能在内心深处种下对家乡文化的自豪与热爱,从而培养出坚定的文化自信。

2.开展乡土文化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活动,如乡土故事朗诵比赛、乡土文化展览、手工艺制作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还能增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培养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同时,这些活动也有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结论

“互联网+乡土故事”教学模式在乡村五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通过整合互联网资源与乡土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培养文化自信。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该模式将在乡村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光友.探析"互联网+"时代下的乡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小学科学:教师, 2016(8):2.DOI:10.3969/j.issn.1674-6317.2016.08.051.

[2] 乔丽娜.微课在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究[C]//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昆明会场).0[2025-02-14].

[3] 孙长宇.基于智慧课堂创新乡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J].中小学电教:综合, 2023(9):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