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饮食护理在临床营养支持中的作用与优化策略
管红旭
梅河口市中医院 吉林省梅河口市 135000
摘要:中医饮食护理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医基础理论、饮食五味理论和食物性味归经理论为依据,在调整机体阴阳、促进脾胃运化、减轻药物副作用和提高患者依从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其在应用中存在医护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医院管理不完善、患者接受度不高等问题。为此,应通过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完善护理规范、促进中西医营养结合以及强化患者教育与沟通等策略进行优化。本研究为推动中医饮食护理在临床营养支持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中医饮食护理;临床营养支持;优化策略
一、中医饮食护理的理论基础
中医饮食护理基于深厚理论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深刻关联饮食护理。整体观念下,饮食需顺应四季,如夏食清淡冬食温热;辨证论治则依患者症状、体征等,为脾胃虚寒者提供温热健脾食物,给实热证者安排清热泻火之食。中医饮食五味理论,认为酸、苦、甘、辛、咸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合理调和五味可维持生理平衡,临床依病情与体质调整五味摄入。食物的性味归经理论指出,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及特定归经,寒性、凉性食物清热泻火,温性、热性食物温中散寒,像杏仁归肺经可调养肺脏,依此理论选食能滋养脏腑、平衡阴阳[1]。
二、中医饮食护理在临床营养支持中的作用
中医饮食护理在临床营养支持中发挥着多方面重要作用。它依据阴阳学说,为阳虚者选羊肉、桂圆等温阳食物,为阴虚者推荐百合、银耳等滋阴食材,调整机体阴阳平衡,增强抵抗力以促进康复[1]。中医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护理通过选用山药、芡实等健脾益胃食物并搭配合理饮食规律,促进脾胃运化功能,让身体能更好吸收营养。在减轻药物副作用方面,针对服用抗生素致胃肠道不适等情况,食用山楂、陈皮等可缓解不适,保障治疗顺利[2]。此外,中医饮食护理充分考量患者饮食习惯与文化背景,提供丰富多样且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更易被患者接受,从而提高患者对营养支持方案的依从性,确保营养支持达到良好效果。
三、中医饮食护理在临床营养支持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一)应用现状调查
1.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对梅河口市10家医院的临床营养科、中医科医护人员(共200人)开展问卷调查,并对50例接受中医饮食护理的患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问卷内容涵盖中医饮食护理的应用频率、技术掌握程度、患者反馈等;访谈聚焦患者对饮食方案的接受度、执行障碍及改善建议。
2.调查结果
从应用场景分布、医护认知与态度、患者体验三个方面进行结果分析,见表1。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医饮食护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涉及医护人员、医院管理及患者等多方面。
医护人员层面,专业能力不足和技术操作随意性问题突出。中医饮食护理培训多为短期讲座,缺乏系统课程体系,致使仅 32% 的医护人员掌握食物性味归经理论。这使得他们在辨证施膳时易出错,出现 “寒温不分”“五味失衡” 等状况。部分医护人员还凭经验制定食谱,不遵循《中医饮食护理学》规范,如给湿热体质患者开具黄芪粥,反而加重病情。
医院管理方面,流程标准缺失和资源整合不足较为严重。75% 的医院没有建立中医饮食护理标准化流程,营养师与中医师协作机制不完善。例如,某医院营养科对糖尿病患者仅进行西医饮食指导,未结合中医 “滋阴润燥” 原则。同时,药膳食材供应渠道不稳定,部分医院缺少专职中医营养师,导致个性化饮食方案难以落实。
患者角度来看,存在认知偏差、执行障碍以及文化适应性挑战。部分患者将中医饮食护理视为 “偏方”,一些因地域口味差异拒绝特定食材,20% 的患者因 “忌口太多” 放弃食疗。年轻患者对传统药膳接受度低,更倾向即食营养餐包;海外患者则因食材获取困难,难以执行个性化中医饮食方案。这些问题都制约着中医饮食护理在临床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亟待解决 。
四、中医饮食护理在临床营养支持中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1.构建系统化教育体系
在护理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中增设中医饮食护理必修模块,涵盖中医基础理论、食物性味归经、辨证施膳原则等核心内容。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已将“中医食疗学”纳入护理专业主干课程,并通过模拟病房实训强化学生对体质辨识与膳食配伍的实践能力。
2.深化在职继续教育
针对在职医护人员,开发“理论+实践”双轨培训模式:理论部分通过线上平台系统讲解《中医饮食护理学》;实践环节依托三甲医院营养科开展案例研讨,重点提升辨证施膳能力。例如,上海某医院实施“中西医营养联合查房”制度后,医护人员辨证准确率极大提升。
(二)完善中医饮食护理规范
1.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
参照《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制定《中医饮食护理指南》,明确饮食评估(体质辨识量表)、方案制定(寒热温凉分级食谱库)、实施路径(药膳制备SOP)及效果评价(症状改善量化指标)[2]。建立“四步流程”:体质辨证→膳食配伍→个性化方案→随访调整。
2.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推行“三级质控”管理:科室每月抽查病历(方案符合率≥90%),医院每季度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Likert5级量表评分≥4分),区域联盟每年组织专家评审(异常案例RCA分析)。
(三)促进中西医营养结合
1.组建跨学科协作团队
成立由中医师、临床营养师、西医临床医师、护士构成的 “中西医结合营养支持小组”,共同为肿瘤、术后康复等疾病制定综合营养方案。如某肿瘤医院对胃癌术后患者实施 “肠内营养 + 健脾和胃药膳” 联合干预,使患者白蛋白水平相比单用肠内营养组提升 15%。
2.探索阶段化结合模式
在促进中西医营养结合的过程中,探索阶段化结合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急性期以西医营养支持为主,中医饮食辅助,如术后早期用米汤搭配陈皮饮促进胃肠蠕动;恢复期以中医食疗为主,结合西医营养监测,像糖尿病患者采用 “滋阴消渴药膳” 并监测血糖;维持期强调中西医协同预防疾病复发,例如肿瘤患者长期服用扶正固本药膳并配合营养评估,稳定身体机能,降低复发风险[2]。
(四)强化患者教育与沟通
1.创新教育形式
创新教育形式需分层且适配多元文化。为老年患者开展 “药膳烹饪工作坊”,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学习药膳制作,感受中医饮食护理魅力;针对年轻患者开发 “中医食疗 APP”,融入体质自测、食谱推荐及制作视频,满足其数字化需求。对于海外患者,提供 “药膳食材替代方案”,如用西芹替代鱼腥草;对少数民族患者,结合地域特色调整食谱,提高接受度[3]。
2.优化沟通策略
优化沟通策略可借助 “5W1H” 沟通法。以化疗患者为例,医护人员清楚告知 “黄芪粥餐后 1 小时温服,连服 7 天减轻乏力”,明确目标、内容、时间等关键信息,并利用微信平台推送每日提醒,以此提升患者对中医饮食护理方案的依从性,确保方案有效执行。
五、结论与展望
研究表明,中医饮食护理在临床营养支持中具有独特价值,但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限制了其发展。本研究提出的优化策略有助于提升中医饮食护理质量,增强其在临床营养支持中的作用。然而,研究在样本选取范围和深度上存在局限,未来应扩大样本规模,涵盖更多地区和医院类型。同时,进一步探索中医饮食护理与现代营养科学的深度融合路径,加强对新兴技术在中医饮食护理中应用的研究,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推动中医饮食护理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医营养支持结合优质管理对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高莺.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01)
[2] 加强中医营养支持管理在危重症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 薛佩佩;雷小清.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03)
[3] 中医情志护理联合饮食宣教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J]. 姜凤仙;邓好;张舒宁;李昱洁;袁兰.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