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自主游戏课程实施的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向娟娟

湖南大学 410082

摘要:本研究以长沙G幼儿园为对象,基于游戏教育理论与儿童发展理论,探讨自主游戏课程的实施现状与优化路径。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案例分析发现,该园在教育价值观、环境创设、幼儿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存在情感教育薄弱、教师支持策略单一、培训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研究提出强化情感认知培养、创新教学策略、完善教师支持体系等优化建议,为幼儿园自主游戏课程的高质量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主游戏;幼儿园课程;优化策略;幼儿发展

(一)引言:

随着《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深入推进,自主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核心形式,已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沙G幼儿园作为区域内自主游戏实践的先行园所,在课程实施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本研究旨在剖析其实施现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为幼儿园自主游戏课程的深化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二)理论基础:

(1)游戏教育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游戏是幼儿通过主动探索构建知识的重要方式。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社会互动与认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支持与引导对幼儿的学习至关重要。

(2)儿童发展理论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倡导尊重幼儿的自主性,主张通过环境创设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瑞吉欧教育模式则强调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表达与合作学习,教师作为观察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定位。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选取长沙G幼儿园为研究对象,该园自 2018 年起推行自主游戏课程,现有教学班 12 个,教师 45 人,户外游戏场地面积达 1500 平方米。

(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面向全园教师发放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42份,有效率93.3%。问卷涵盖教育价值观、环境条件、幼儿表现、教师支持等维度。深度访谈:选取园长、教研组长及一线教师共 8 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探讨课程实施中的难点与改进方向。案例分析:跟踪记录3个班级的自主游戏活动,结合视频观察与幼儿作品分析,评估游戏效果。

(四)研究结果:

教育价值观认同度高:85% 的教师认为自主游戏有效促进了幼儿的主动探究能力,92% 认可游戏与生活经验的结合。环境支持体系完善:90% 的教师认为户外场地具备自然探索特征,82% 的班级墙面设计支持幼儿创意表达。幼儿发展多维提升:91% 的教师反馈幼儿语言与社交能力显著增强,88% 认为游戏提升了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情感教育薄弱:仅 40% 的教师认为游戏有效促进了幼儿的情感表达,案例观察显示幼儿在冲突情境中情绪管理能力不足。教师支持策略单一:70% 的教师依赖集体分享反馈,缺乏个性化指导;47% 的观察记录停留在行为描述,缺乏深度分析。培训机制不完善:58% 的教师培训依赖园内骨干,外部专家指导不足;32% 认为培训内容与实践需求脱节。。

(五)优化策略:

(一)强化情感认知与表达培养

设计情感驱动的游戏情境:如 “情绪小怪兽” 角色扮演、“心情日记” 绘画活动,引导幼儿识别与表达情绪。建立家园共育机制:通过家长工作坊、亲子游戏日,指导家庭开展情感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二)创新教学支持策略

差异化指导模式: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幼儿,采用 “观察-记录-分层支持” 策略,提供个性化材料与引导问题。多样化反馈机制:结合照片、视频、实物作品等多元载体,通过 “幼儿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 提升反思深度。

(三)完善教师支持体系

构建 “三维” 培训网络:园内骨干引领(案例研讨)+ 园际联盟交流(优质课观摩)+ 专家驻园指导(理论提升)。建立游戏观察分析系统:开发 “游戏行为编码表”,将教师观察能力纳入绩效考核,推动观察记录向教育决策转化。

(四)优化资源保障机制

动态调整游戏环境:每月更新低结构材料(如自然物、废旧物品),每季度重组游戏区域,保持幼儿探索兴趣。建立课程资源库:收集优秀游戏案例、观察记录与教学反思,形成可共享的园本课程资源体系。

(六)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长沙G幼儿园自主游戏课程的实施成效与现存问题,提出了针对性优化策略。研究发现,情感教育与教师支持是影响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需通过系统性改革实现课程目标。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至不同区域幼儿园,探索自主游戏课程的本土化实施路径,为学前教育改革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程学琴.放手游戏,发现儿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 董旭花等.自主游戏:成就幼儿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

[3]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