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与艺术学科融合教学案例设计
叶小燕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城北小学343100
【摘要】本文以项目式学习(PBL)为载体,探讨小学数学与艺术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通过设计 “校园文化墙设计” 主题项目,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数学中的几何图形、比例计算、数据统计等知识,结合艺术创作中的色彩搭配、空间构图、材料选择等技能,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为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案例范式。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小学数学;艺术学科;学科融合;教学案例
一、引言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的推进,跨学科融合教学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数学与艺术看似分属不同领域,实则在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审美表达等方面具有内在关联。项目式学习(PBL)以真实问题为驱动,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实践,为学科融合提供了理想的平台。本文以 “校园文化墙设计” 为主题,设计小学数学与艺术学科融合的教学案例,旨在探索如何通过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一)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理念
项目式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成真实、复杂的项目任务,整合多学科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其核心要素包括:驱动性问题、持续性探究、真实性任务、学生的自主参与等。
(二)数学与艺术的学科关联性
数学中的几何图形、对称、比例等概念,与艺术中的构图、造型、色彩搭配等技法具有天然联系。例如,几何图形的组合可形成艺术图案,比例的计算可辅助艺术作品的空间布局,数学的逻辑性为艺术创作提供理性支撑,而艺术的创造性则为数学应用提供感性表达。
三、教学案例设计
(一)项目主题与目标
主题:设计校园文化墙,展现班级特色与数学之美。
数学目标:
1.掌握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的特征与组合方法;
2.运用比例知识计算文化墙的尺寸与布局;
3.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班级文化主题的关键词。
艺术目标:
1.运用色彩搭配与构图原理设计文化墙视觉方案;
2.选择合适的材料与技法呈现设计理念;
3.提升审美能力与艺术表达能力。
(二)项目实施步骤
1. 项目启动:确定驱动性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设计一面既能体现班级文化,又富含数学元素的校园文化墙?” 引导学生讨论文化墙的功能、主题及数学与艺术的结合点,明确项目任务。
2. 数学知识探究
在数学知识探究环节,学生首先通过观察校园环境,收集窗户的矩形、花坛的圆形等常见几何图形,并分析其在空间中的组合方式;其次,测量文化墙的实际尺寸,学习比例尺的概念,尝试按比例缩小设计图纸,将实际空间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模型;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班级同学对文化主题的关键词(如 “团结”“创新”),运用统计图表(如柱状图、扇形图)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取高频词汇,从而科学确定文化墙的核心主题,为后续艺术创作奠定理性基础。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几何图形、比例关系及数据统计等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还为艺术设计提供了逻辑支撑,实现了数学理性思维与艺术感性表达的有机结合。
3. 艺术创作实践
(1)草图设计:学生根据前期数学分析结果绘制文化墙草图,运用几何图形进行构图设计,并结合色彩心理学原理选择协调的配色方案,将数学的理性分析转化为直观的视觉表达。
(2)材料选择与制作:各小组通过讨论选择环保材料(如卡纸、颜料、废旧物品等),综合运用拼贴、绘画等技法制作文化墙模型,在实践中兼顾艺术性与环保理念。
(3)数学与艺术的融合:学生有意识地在作品中融入数学元素,例如用几何图形拼贴班级口号以增强结构美感,或通过比例关系精准设计装饰图案的大小与间距,使数学的严谨性与艺术的创造性在作品中得以深度融合,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有机统一。
4. 成果展示与评价
在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通过阐述其中的数学原理与艺术构思,展现跨学科融合的思维过程;随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涵盖数学知识应用准确性、艺术表现创意性、团队协作有效性等维度的多元评价标准,对项目成果进行全面评估;最终,将优秀作品推荐至学校参与校园文化墙的实际建设,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成就感,进一步深化对数学与艺术融合价值的理解,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效果分析
(一)学生学习成果
1.知识整合能力提升:学生在项目中不仅要识别几何图形,还要将它们应用于艺术构图,比如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设计结构,圆形的柔和来增加美感。同时,比例知识在缩放图纸时的应用,统计数据帮助确定主题,这些都需要详细说明。要强调跨学科融合如何让学生看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综合应用。
2.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在设计文化墙时,学生可能会遇到空间布局不合理、材料选择不当等问题。他们需要分解任务,比如先测量尺寸,再设计草图,然后选择材料。在实践中,可能发现设计在实际制作中不可行,需要调整方案。这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比如分析问题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以及创新能力,比如用新颖的方式融合数学和艺术元素。
3.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提高:项目式学习的真实性让学生感到任务有意义,比如他们的设计可能被学校采用,这增加了动力。实践性让他们动手操作,而不是被动学习,提高了参与度。有些学生可能对数学或艺术某方面感兴趣,项目激发了他们对另一学科的兴趣,比如喜欢艺术的学生通过项目发现数学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从而更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反思层面,首先应关注学科融合的深度,需超越数学与艺术在形式上的简单叠加,转而探索二者在概念、方法层面的深层联系。项目时间的调控至关重要,由于涉及多学科任务的复杂性,需在教学设计中合理规划时间分配,确保学生在数学探究的严谨性与艺术创作的创造性中均能深入实践,避免因时间仓促导致某一学科环节流于表面,注重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思维成长与实践能力提升。这些反思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了重要方向,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效果。
五、结论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数学与艺术学科融合教学,通过真实情境的问题驱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整合数学与艺术知识,培养了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未来可进一步拓展项目主题,深化跨学科融合的广度与深度,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实践范例。
【参考文献】
李新峰.学科融合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4,(20):69-74.
吕燕婷.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为例[J].数学小灵通(中旬刊),2025,(01):39-40.
李杨杨.跨学科视域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案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4.DOI:10.27459/d.cnki.gynfc.2024.002134.
杨庆庆.基于智慧学习环境的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3.DOI:10.27019/d.cnki.gfjsu.2023.002701.
漆清晏.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式教学设计案例研究[J].数学之友,2024,(2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