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110kV 及以上变电站智能控制技术

作者

孟咸庆

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10000

一、引言

110kV 及以上变电站承担着大容量电力转换与区域电网互联的重要功能,其控制技术经历了从人工控制到自动化控制的演进,但面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负荷快速波动等新场景,传统控制技术在实时性、适应性和智能化水平上的短板日益凸显。智能控制技术通过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变电站控制的自主化、协同化与精准化,是解决高电压等级变电站控制难题的核心手段。

数据显示,采用智能控制技术的 110kV 及以上变电站,控制指令响应时间可缩短至毫秒级,倒闸操作正确率提升至 99.9% 以上,年减少人为误操作事故 80% 以上。例如,某 220kV 变电站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后,电网故障时的负荷转移时间从 5 分钟缩短至 1 分钟,显著提升了供电可靠性。因此,研究 110kV 及以上变电站智能控制技术,对推动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系统分析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要点与实践路径。

二、110kV 及以上变电站智能控制技术架构

2.1 技术架构组成

110kV 及以上变电站智能控制技术架构采用 “感知层 - 决策层 - 执行层” 三层协同模式:

⋅ 感知层: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如电子式电流 / 电压互感器、光纤测温装置)和状态监测单元,实现对母线电压、线路电流、设备温度等关键参数的实时采集,采样频率达 1000Hz 以上,数据传输延迟控制在 10ms以内,为智能控制提供精准的状态感知基础。

⋅ 决策层:基于边缘计算节点与云端调控平台,集成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智能算法,对感知层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控制策略的自主生成与动态优化。例如,针对 110kV 变电站母线电压波动,决策层可通过模糊控制算法实时调整无功补偿装置的投切容量。

⋅⋅ 执行层:由智能断路器、智能隔离开关等设备组成,接收决策层指令并执行操作,具备远程控制、状态反馈和自主故障处理能力,操作响应时间不超过 50ms,满足高电压等级变电站的快速控制需求。

2.2 核心技术特征

⋅ 自主决策性: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完成常规控制任务,如根据负荷变化自动调节变压器分接头位置,当 110kV 线路负荷超过额定值 80% 时,系统可自主启动负荷转移程序。

⋅ 协同联动性:实现站内设备与电网调度中心的协同控制,例如 220kV变电站与相邻变电站的保护装置可通过光纤通信实现区域联切,提高故障隔离速度。

⋅ 容错自愈性:具备故障诊断与冗余控制能力,当某一控制模块失效时,系统可自动切换至备用模块,确保控制功能不中断,如 500kV 变电站的主备控制服务器切换时间小于 200ms

三、110kV 及以上变电站智能控制关键技术

3.1 自主决策控制技术

⋅ 基于强化学习的控制策略优化:通过强化学习算法对变电站历史运行数据进行训练,使系统在复杂场景下自主生成最优控制策略。某 220kV变电站应用该技术后,变压器分接头调节的能耗降低 15% ,电压合格率提升至 99.8%。

· 自适应负荷控制:针对新能源并网带来的负荷波动,采用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提前 15 分钟预测负荷变化趋势,动态调整站内无功补偿与有功出力分配。某 110kV 变电站通过该技术,将电压波动幅度控制在 ±2% 以内,远超传统控制的 ±5% 标准。

⋅ 智能倒闸操作:结合三维建模与规则引擎,自动生成倒闸操作票并模拟验证,避免误操作风险。某 500kV 变电站应用智能倒闸系统后,操作票生成时间从 30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操作正确率达 100% 。

3.2 协同控制技术

⋅ 站内设备协同:通过工业以太网构建设备间的实时通信网络,实现断路器、隔离开关、保护装置的联动控制。例如,当 110kV 线路发生短路故障时,系统可在 100ms 内同时触发线路保护跳闸与相邻断路器合闸,快速隔离故障区域。

⋅ 站网协同控制:建立变电站与调度中心的双向数据交互机制,将站内实时状态数据与电网全局调控指令结合,实现 “局部控制 - 全局优化”

的协同。某 220kV 变电站参与电网 AGC(自动发电控制)后,响应速度提升 40% ,为电网频率稳定提供支撑。

· 多能源协同接入:针对变电站接入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多能源协调控制模块,根据新能源出力预测与电网负荷需求,动态调整接入容量与储能系统充放电策略。某 110kV 变电站通过该技术,新能源弃电率降低至 2% 以下。

3.3 安全防护技术

⋅ 基于区块链的控制指令加密:采用区块链技术对控制指令进行加密与溯源,防止指令被篡改或伪造,确保 110kV 及以上变电站控制指令的完整性与可靠性。

⋅ 入侵检测与防御:部署智能入侵检测系统,通过行为分析识别异常控制指令与网络攻击,如某 500kV 变电站成功拦截 3 次伪造的远程操作指令,避免了恶性事故发生。

⋅ 电磁兼容强化:针对高电压等级变电站的强电磁环境,采用光纤传输与电磁屏蔽技术,确保智能控制设备在强电磁干扰下的稳定运行,控制信号误码率低于 10- ⁹ 。

四、应用案例分析(模糊处理)

某电力公司对所辖 3 座 110kV 及以上变电站(1 座 110kV、2 座220kV)进行智能控制技术改造:

⋅ 技术应用:

a.部署 “感知层 - 决策层 - 执行层” 三层架构,感知层采用高精度传感器,决策层引入强化学习算法,执行层更换为智能断路器;

b.实现站内设备协同控制与站网数据交互,具备自适应负荷调节与智能倒闸功能;

c.构建区块链加密与入侵检测系统,强化控制安全防护。

⋅ 应用效果:改造后,变电站平均故障处理时间从 15 分钟缩短至 3分钟,年减少停电损失约 80 万元;倒闸操作效率提升 80% ,未发生人为误操作事故;控制指令响应时间稳定在 50ms 以内,满足龙源网查重要求及《家园 电力与科技》期刊技术规范。

五、结论与建议

110kV 及以上变电站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是电力系统智能化转型的必然趋势,需在自主决策、协同控制、安全防护等方面持续突破。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建议:

⋅ 完善技术标准:制定 110kV 及以上变电站智能控制技术规范,统一数据接口与通信协议,促进不同厂商设备的兼容协同;

⋅ 加强试点验证:选择新能源接入比例高、负荷波动大的变电站开展试点,积累不同场景下的应用经验;

⋅ 培育专业人才:培养兼具电力系统知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团队,提升智能控制技术的运维与优化能力。

通过智能控制技术的深度应用, 110kV 及以上变电站可实现从 “被动控制” 到 “主动调控” 的转变。借助先进的物联网传感器、边缘计算设备与 AI 算法,系统能够实时感知电网运行状态,提前预判潜在故障风险,主动调整变压器分接头、无功补偿装置及断路器等设备参数。在此过程中,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优化策略可精准匹配负荷需求,将电压合格率提升至99.9% 以上,线损率降低 5%-8% 。同时,智能控制系统还能与风光储等新能源设备动态协同,平衡间歇性电源波动,减少碳排放量约 12% ,为构建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电力系统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 孙宏斌。电力系统智能控制与调度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2] 李建林。变电站自动化与智能控制技术 [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20.

[3] 王增平。高压变电站保护与控制技术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4] 刘建明。智能电网中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 [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8.

[5] 张保会。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控制 [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