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区域产业矩阵与“供应商锁定效应”

作者

张毅来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市 102206

一、引言

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始终交织着企业追求效率与创新驱动的双重旋律,这一过程不仅反映出企业对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基本追求,更体现了现代经济体系中知识、技术和创新要素在空间维度上重新配置和优化整合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随着近年来各地,乃至各国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的持续深入,一个基本趋势正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清晰,那就是:当产业的龙头企业基于战略考量选定产业发展的新区位时,其主要供应商常常会追随其脚步,在相同或邻近区域进行相应的产业布局调整,从而形成紧密协作、高度耦合的产业聚集矩阵。这种供应商跟随龙头企业进行空间迁移布局的现象绝非偶然的市场行为,其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基于深度周密思考而做出的战略性选择。事实上,在域内空间相关企业聚集和协同已经成为提升产业供应链整体效能、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路径和重要手段。深入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和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理论基础

产业集聚理论探索源流可以追溯至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中提出的深刻洞见,他指出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布局能够创造出三重显著的产业发展优势:其一、专业化劳动力蓄水池的共享机制有效降低了人力资源匹配的搜寻成本;其二、中间品供应商网络的形成大幅提升了该区域产业配套的效率和质量;其三、随着相同或近似产业企业的聚集,其特有的专业知识会产生外溢现象,这非常有利于该产业产生持续的创新活力。这三重优势将使特定区域产生出特定产业发展的显著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上个世纪90 年代,克鲁格曼又进一步构筑了新经济地理学,其中证明了初始的微小优势(如偶然的历史事件或政策倾斜)可能会触发自我强化的产业集聚机制,即:企业为接近更大市场享受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和节省运输成本而自然倾向在区域内集中进行产业布局,而这又会造成市场进一步成长,进而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最终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威廉姆森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提出了“专用性资产”概念,阐释了产业内企业区位布局可以通过地理邻近性可以大幅压缩所谓的“空间摩擦”成本,比如:货物运输、人员流动和信息传递等方面的成本;还可以通过同产业内的相关技术外溢、企业及人员间的信任关系的建立、降低企业治理成本及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系统性大幅降低产业内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进而成为产业矩阵聚集的重要驱动力量。

上述既有理论研究已经从多个角度触及了区域产业矩阵发展规律,包括供应商跟随龙头企业进行区位布局的局部特征,但尚未形成一个能够贯通从动机,到行动,到效果的全过程的系统性理论分析框架。本文将基于上述基础理论,通过构建以交易成本集约化、知识溢出效应放大、风险分担机制为三大支柱的三重耦合原动力及动力分析基本框架,系统阐释空间邻近性如何从根本上催化产业矩阵的升级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供应商锁定效应"这一概念,以及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区域产业矩阵发展的内生动力闭循环概念。

三、三重耦合的基础动力

供应商的区位决策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涉及多重因素的复杂成本收益精密测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述三大支柱构成的三重耦合基础动力最初触发了其在空间产业布局上,对龙头企业的跟随行为。这三大支柱的耦合机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互相协同,共同造成了供应商的空间选择偏好和追随行为模式。

首先,交易成本的集约化效应是推动供应商跟随行为最为直接和显著的原动力。企业地理布局的邻近性首先通过压缩物理空间距离产生立竿见影的成本节约效果,比如使得原本需要跨区域长距离运输的零部件配送转变为园区内部或邻近区域的短距离调配,这种转变不仅大幅降低了直接的物流运输开支,更重要的是显著减少了库存积压所占用的资金成本和仓储管理的复杂性。但与龙头企业的地理邻近性所带来的潜在价值,可能远远超越了这些可以直接量化的有形成本的节约,更大规模的成本解决很可能是那些难以精确测量但影响巨大的无形成本的系统性削减。具体来说,当供应商与龙头企业共处相同或相近的地理区位,双方之间的各种业务协调活动会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各种信息能即时获得沟通协商、生产计划的动态匹配调整、质量问题的现场快速追溯等关键业务流程都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得以实现,这些系统性成本的削减规模不可小视。

其次,与龙头企业共享区位,还可以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为供应商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提供和孕育更大的价值。尤其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龙头企业往往扮演着核心的技术创新和知识扩散的重要角色,龙头企业可以通过人员流动、联合研发以及日常业务接触等多种渠道,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方案以及更成熟的管理经验持续不断地注入到供应商体系之中。当然,另一方面,这种知识传递过程也并非单向技术灌输,由于共享区位的优势,龙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也可以形成双向互动交互的技术和知识共享模式。而这种模式,可以给供应商企业提供维持进一步比较优势的有力保障。

最后,与龙头企业共享区域优势,还可构筑对供应商企业的一种风险共担机制,而这种风险共担机制则鲜见于上述基础理论研究中。从供应商企业角度看,选择与龙头企业建立更紧密的空间联系实际上等同于锁定了相对稳定和可预期的订单流量,这种稳定性显著缓解了市场需求突然变化所带来的剧烈经营震荡。同时,通过参与龙头企业主导的联合研发和技术创新活动,供应商企业能够及时捕捉龙头企业的最新和潜在需求,这样就非常有利于供应商企业有效降低技术迭代过程中的试错成本和投资风险。另外,龙头企业也会以其强大的政策影响力、广泛的信息网络以及丰富的市场经验,为空间邻近的供应商企业提供产业政策变动等因素的及时预警和应对策略指导,这种支持机制也会极大增强关联供应商企业的比较优势。

四、动力系统自我强化的正循环

供应商跟随龙头企业的产业空间布局,在三重耦合机制的初步作用下,将能够初步形成自我强化的正向循环,随着这个循环的持续运行和深化,在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性跃迁中就会导致重塑区域产业的基因结构和发展模式。

这种正循环首先表现为地区的供应链体系的根本性改变。当供应商企业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物理距离缩短到仅仅一墙之隔的程度时,原本可能需要以周、月为单位计算的订单响应周期被大幅压缩,整个生产系统能够依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更加迅速的调整反应,这种协同效率的跃升将对供应链体系的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供应链体系的逐步完善和优化,将会吸引更多跟进企业加入到这个区域产业体系中,这就意味着区域产业矩阵密度的跃升,而这正是区域产业矩阵成熟度的重要标志。高密度的更成熟的产业矩阵,将进一步通过下面五个自强化机制,最终奠定该区域在特定产业方面的显著比较竞争优势。第一、将催生出更加高度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分工协作体系,这种基于地理邻近性的精细化分工将会显著提升整个产业链的复杂多样性和机遇,从而构建起难以被外部竞争者复制和模仿的区域产业比较竞争优势。第二、高密集的更成熟的产业矩阵也会大大增强整个地区产业矩阵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和韧性水平,比如当某个供应商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突发性断供情况时,矩阵体系中的其他类似企业能够迅速调整生产来填补供给缺口。第三、导致该区域形成具有深厚的相关专业性和丰富实操经验的人才蓄水池,而人才在区域内快速流动能够不断强化区域内知识共享和溢出机制,促进创新的发展,这又有利于域内产业分工体系的专业化和精细密集化,这又会进一步强化区域在该产业上的比较竞争优势。第四、导致区域内联合采购和供给联盟更容易形成,一旦形成使得原本分散的小批量订单汇聚成为具有强大议价能力的大宗交易,这就为采购成本的降低和供应稳定性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五、一些创新性技术随着日趋成熟和发展,将可能出现被其他产业需求的现象,造就创造性生产能力的溢出,进一步为区域内产业矩阵的日益完善和复杂化提供动力。比如:新材料企业的新材料开发,可以为多种行业提供新型材料,但其最早的触发点,可能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区域内特定产业龙头企业的需求。这种跨产业的知识嫁接和技术转移正是密集产业矩阵网络所衍生的创造性生产能力溢出的体现。当上述多种自我强化机制,在特定区域内实现高频率的碰撞和交融时,区域产业矩阵形成的动力系统就产生出了自我强化的正循环。

五、“供应商锁定效应”的形成

当区域的特定产业矩阵日渐成熟,供应商与龙头企业之间将形成一种高度协同、相互依存的空间联结关系,这种关系通过多重正向循环机制获得不断强化,最终催生出供应商对特定区域的“供应商锁定效应”。从根本上说,供应商持续聚集并扎根于某区域的根本动力,是源于其在该域内成熟的产业矩阵中所能获得的更优厚的系统性发展红利。

(1)专业化生产资源红利

随着产业矩阵成熟度的持续提升,区域逐步构建起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与供应链网络,可以为供应商企业提供更高质量得资源供给。专业技术人员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使得先进经验与技能以极低的扩散成本在企业间高效传递;而中间品供应商网络的多元化发展,能够催生出更复杂、更细化、更专业的生产分工,为更多企业的加入提供可能,使新入驻企业能够迅速融入产业协作体系当中。而老牌供应商亦可依托区域资源池持续优化生产工艺,形成更专业化生产循环。这些优势可以为供应商带来难以在其他区域复制的独特竞争优势,从而造成大量供应商锁定该区域进行产业布局的重要基础。

(2)风险分担机制红利

成熟的产业矩阵通过产业矩阵中的复杂协作关系形成天然的风险分散结构,为供应商构筑了发展安全网。当单个企业遭遇市场波动时,区域内的生产协作网络可快速重组资源分配;当技术路线面临颠覆性变革时,产学研协同体系能及时提供转型支持;当供应链出现局部断裂时,高度密集的配套网络可迅速填补供给缺口。这类系统性抗风险能力使供应商得以在复杂经济环境中保持经营稳定性,而龙头企业凭借其市场影响力与信息渠道,更为生态圈内企业提供政策预警与战略指导,显著降低外部环境对供应商的不确定性冲击。

(3)规模经济效益红利

产业矩阵的成熟会促使区域内形成规模化的联合采购平台、共享检测中心、物流调度枢纽等基础设施,甚至包括当地政府出台的独特专业性政策“红包”。这些红利将使单个企业能以更低的边际成本获取更多的经营资源,这符合规模经济效益特征,会造成该区域持续不断释放产生更强吸引力,使更多供应商主动在该区域进行产业布局。

正是上述红利的交织作用,使得供应商一旦加入到域内成熟产业矩阵,其布局成本将远低于潜在收益,构成供应商区位选择的坚固壁垒,这就自然衍生出“供应商锁定效应”。这种锁定效应本质上并非对企业的空间束缚,而是更成熟的区域产业矩阵通过提供难以替代的发展资源和价值,形成的战略性磁吸力。当供应商在域内产业矩阵的高效协同中实现实力增长,在创新共振中获得技术红利,在风险分担体系中获得经营稳定时,其与区域产业矩阵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利益共生关系又会成为推动该地区经济持续繁荣的重要动力,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六、结论及政策启示

本研究首先揭示了区域产业矩阵从萌芽到成熟的动态演进过程,其核心在于三重耦合原动力的基本机制:交易成本集约化、知识溢出效应与风险共担机制——如何通过空间邻近性触发自我强化的产业矩阵发展正循环。当龙头企业引领的产业布局引发供应商的跟随布局,初始的产业协作网络便开启了向复杂生态系统的质变跃迁。随着产业矩阵的日趋成熟,其又孕育出三大发展红利:专业化生产资源红利、系统性风险分担机制红利以及规模经济效益红利。这些红利的持续释放将造成使供应商锁定特定区域的强大磁力。而这又将进一步强化三重耦合原动力和动力自我强化循环,最终形成了:“初始供应商追随龙头企业区位布局→启动了区域产业矩阵发展的三重耦合基础动力和自我强化循环→区域产业矩阵成熟度提升→供应商锁定效应→区域产业矩阵的进一步发展 ”的良性闭循环,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这为更全面理解区域产业矩阵的形成、发展、稳定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而基于上述区域产业矩阵的演进机制与供应商锁定效应,地方政府为促进域内产业发展,可以考虑出台一些配套政策。

如前所述,三大支柱的三重耦合动力在产业矩阵的触发及自强化过程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首先应强化三重耦合动力。为此,在强化域内交易成本的集约化层面,可优先优化域内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网络,通过建设高效物流枢纽、共享检测平台及数字化供应链系统等方法,积极压缩企业间货物运输与信息协调成本;在强化知识溢出效应层面,可考虑设立域内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鼓励构建龙头企业与供应商实施人才交叉培养和交流体制,以制度化保障促进知识外溢与技术扩散;在强化风险分担机制的层面,可考虑建立保障域内产业链发展安全的金融和信息等方面的援助保障体系。其次,在强化“供应商锁定效应”方面,应设法持续释放域内产业矩阵的系统性发展红利。总之,政策制定应注意政策的延续性与针对性,周期性评估域内产业矩阵成熟度并适时调整政策。

参考文献

[1]Marshall,A.(1919), Industry and Trade: A Study of Industrial Technique and Business Organization; and of their Influences on the Conditions of Various Classes and Nations. London: Macmillan.

[2]段学军,虞孝感,陆大道,Josef Nipper.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J].地理学报,2010, 65(2).

[3]Williamson, O. E. (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 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