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公共安全视角下人工防雹的社会效益与风险管理

作者

杨永龙 贺超

山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山西省太原市 030032 山西省气象灾害应急保障中心 山西省太原市 030002

一、人工防雹的社会效益

1.1 保障农业生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冰雹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打击往往是毁灭性的。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可能导致大面积农作物受损,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人工防雹能够有效降低冰雹对农作物的损害,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收成。以苹果种植为例,在冰雹频发地区,通过实施人工防雹作业,可使苹果受灾率降低 50%以上 ,极大地减少了果农的经济损失,稳定了苹果的市场供应。人工防雹还有助于保护农业设施,如蔬菜大棚、养殖圈舍等,减少因冰雹破坏而产生的修复成本,保障农业生产的连续性[1]。

1.2 维护基础设施安全

冰雹对基础设施的破坏不容小觑,强冰雹可能砸坏建筑物的屋顶、窗户,损坏电力、通信线路,影响交通设施的正常运行。人工防雹通过减少冰雹的产生和强度,降低了冰雹对基础设施的破坏风险,保障了城市的正常运转。在城市中,人工防雹可保护高楼大厦的外立面和玻璃幕墙,避免因冰雹撞击导致玻璃破碎掉落,危及行人安全。在电力和通信领域,人工防雹能减少线路因冰雹受损而引发的停电和通信中断事故,确保社会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1.3 保护生态环境

冰雹灾害不仅影响人类活动,还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大量冰雹可能砸毁森林植被、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人工防雹能够减轻冰雹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在山区,人工防雹有助于保护森林资源,减少因冰雹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风险,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1.4 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从公共安全角度看,人工防雹最直接的社会效益是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冰雹灾害发生时,坚硬的冰雹从天而降,对户外行人、车辆构成严重威胁。通过人工防雹降低冰雹灾害的强度和范围,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人工防雹的实施可避免因冰雹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增强公众的安全感,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人工防雹的风险分析

2.1 技术风险

人工防雹作业高度依赖先进的气象监测技术、数值预报技术以及催化作业技术。当前,气象监测设备和数值预报模型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冰雹云的形成、发展和移动路径的预测精度有待提高。若对冰雹云的监测和预测出现偏差,可能导致人工防雹作业时机不当或作业区域不准确,无法达到预期的防雹效果。催化作业技术也面临挑战,不同地区的冰雹云物理特性存在差异,如何精准确定催化剂的种类、用量和播撒方式,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2.2 安全风险

人工防雹作业过程中涉及到高炮、火箭等发射装置,这些装置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如果发射装置出现故障或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可能引发意外爆炸、炮弹误射等事故,对作业人员和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人工防雹作业后的残留物,如未爆炸的炮弹、催化剂载体等,若处理不当,也可能造成安全隐患[2]。

2.3 环境风险

人工防雹所使用的催化剂,如碘化银等,虽然在正常使用剂量下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但长期、大规模使用仍可能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产生潜在影响。碘化银可能在土壤中积累,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一定干扰。催化剂的排放还可能对大气成分产生微弱改变,虽然目

前相关研究尚未明确其长期累积效应,但环境风险不容忽视。

三、人工防雹的风险管理策略

3.1 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

构建科学、全面的人工防雹风险评估体系至关重要。该体系应综合考虑气象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因素,对人工防雹作业的潜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作业数据、气象灾害数据以及环境监测数据,建立风险评估模型,预测不同作业方案下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概率和影响程度。在作业前,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作业计划和应急预案,明确风险应对措施,确保在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

3.2 强化技术研发与应用

加大对人工防雹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提升气象监测和预报的准确性。发展更先进的气象卫星、雷达等监测设备,提高对冰雹云的精细化探测能力,实时获取冰雹云的三维结构、运动轨迹和微物理特性等信息。加强数值预报模型的优化和改进,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对冰雹灾害的预测时效和精度。研发新型、高效、环保的催化剂和催化作业技术,根据不同地区的冰雹云特点,实现催化剂的精准投放,提高人工防雹作业的效果和安全性。3.3 加强作业人员培训与管理

人工防雹作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直接关系到作业的安全与成效。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课程,使其熟悉气象知识、作业流程、设备操作规范以及安全注意事项。对作业人员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资质。建立健全作业人员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规范作业人员的行为,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3.4 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

制定完善的人工防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明确人工防雹作业的组织实施、安全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为人工防雹作业提供法律依据和规范指导。加强对人工防雹作业的监管,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作业过程进行全程监督检查。严格审查作业单位的资质和作业方案,确保作业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对违规作业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保障人工防雹作业的合法、合规、安全开展。

四、结论

人工防雹在公共安全领域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对于保障农业生产、维护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人工防雹作业过程中也存在技术、安全、环境等多方面风险。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强化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强作业人员培训与管理、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等一系列风险管理策略,能够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提升人工防雹作业的科学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风险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人工防雹将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喻瑛,张涛,张海燕,等. 人工防雹作业规律分析[J].云南农业, 2025, 39 (05): 54-56.

[2]王胜江,罗宇,胡妍妍,等. 黔西市人工增雨防雹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 2025, 15 (02):298-300.

作者简介:杨永龙(1988.12)男,汉族,本科,籍贯:山西太原,职务/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人工影响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