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影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筛选与应用

作者

赵一帆

兰州成功学校 730100

中学历史教学承担着传承文明、培养历史思维与家国情怀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以教材文本为主的教学模式易陷入抽象化、碎片化的困境,导致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不足、理解深度有限。影视资源凭借其视听结合的叙事优势,能够通过动态影像还原历史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呈现文化细节,为历史教学注入鲜活生命力。人教版(2017)初中历史教材以“点—线”结合的编写理念构建知识体系,强调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主题性,为影视资源的融入提供了结构性框架。本文聚焦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筛选与应用,旨在探索其与教材内容的深度融合路径,提升历史教学的实效性与感染力。

一、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与挑战

(一)教学价值

影视资源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教学价值显著。在直观呈现历史场景方面,其借助动态影像,将历史事件的空间环境与社会风貌鲜活还原,使学生得以突破时空藩篱,构建起直观的历史认知框架。像纪录片《中国通史》,运用考古发现与文献互证,生动展现商周青铜器铸造、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场景,有效弥补教材文本的抽象不足。在深化历史人物理解上,影视作品经由角色塑造与情节演绎,立体呈现历史人物的多面形象,引导学生从行为动机、价值选择等维度剖析人物复杂性。如电视剧《三国演义》里张飞“怒鞭督邮”与“义释严颜”的对比情节,为教材“三国鼎立”单元的人物分析增添助力。此外,影视资源还能通过音乐、画面与叙事节奏的协同,营造历史情境的情感氛围,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应用挑战

将影视资源引入中学历史教学虽具创新意义,但实际应用中面临不少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虚构的冲突。部分影视创作者为博眼球、增戏剧性,肆意篡改历史细节、夸大人物形象,像一些古装剧对服饰、礼仪随意“改造”,这极易误导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使历史教育偏离真实轨道。其次,资源选择与教学目标适配困难重重。影视资源丰富多样、数量惊人,教师要从这海量资源中,精准挑选出与教材紧密相连、契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片段,难度颇高。一旦筛选不当,出现资源滥用,教学重点便会模糊不清。最后,技术应用与教学时间的平衡也需谨慎把握。影视播放占据课堂时间,若剪辑粗糙、播放时长失控,会压缩学生讨论思考的时间,降低课堂互动性,最终影响整体教学效率。

二、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筛选原则

(一)历史真实性原则

历史教学运用影视资源,必须秉持历史真实性原则。在资源筛选上,应优先锁定基于考古发现、历史档案或权威学术研究的作品。如纪录片《圆明园》,运用三维复原技术呈现建筑原貌,其历史细节皆参考《四库全书》《清实录》等权威文献,为内容可信度筑牢根基。同时,教师要向学生清晰阐明影视资源里的史实与虚构之处。像电影《赤壁》中“草船借箭”情节极具艺术魅力,但需结合教材说明其与《三国志》记载的不同,助力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在历史学习中明辨是非。

(二)教育适配性原则

教育适配性原则要求影视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精准发力。影视资源需紧密围绕教材主题与课时目标展开选用,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选用纪录片《五四运动》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游行场景,能直观辅助学生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同时,要充分考虑初中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规律,挑选叙事清晰、情节集中的资源片段。像动画片《如果历史是一群喵》,以萌宠形象生动演绎历史事件,有助于低年级学生初步接触和认识历史。

(三)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在历史教学影视资源运用中至关重要。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优先挑选制作精良、叙事生动的资源,防止画面粗糙、节奏拖沓影响学生参与热情,像纪录片《河西走廊》,凭借电影级画质与史诗化叙事展现丝绸之路历史,深受学生喜爱。同时,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应选择具有开放性问题空间的资源,借此引导学生开展历史解释与价值判断,如纪录片《大国崛起》里“英国工业革命”单元,能启发学生对“技术进步与社会变革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三、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前导入:创设历史情境

通过播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影视片段,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已有知识。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前,播放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秦始皇加冕”片段,引导学生观察秦朝服饰、礼仪与政治制度的特点,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中讲解:突破教学难点

课中讲解若遇教材里的抽象概念或复杂事件,可借助影视资源实现可视化阐释。以“丝绸之路”教学为例,当讲解这一内容时,播放纪录片《丝绸之路》里“长安—敦煌—中亚”的贸易路线动画,同时结合教材地图对关键节点进行标注[1]。如此一来,学生能直观看到贸易路线走向,清晰理解丝绸之路的时空范围,进而深入领会其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意义。

(三)课后拓展:深化历史认知

课后拓展环节可借助影视资源深化学生历史认知。在学习完特定内容后,推荐与教材主题紧密关联的影视资源作为课后学习素材,激励学生自主探索。比如,完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学习后,向学生推荐纪录片《二战全史》里的“诺曼底登陆”专题[2]。引导学生剖析盟军战略决策和战争胜负之间的联系,助力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四)分层应用:适配不同学段

依据初中生认知发展特性,可为其设计分层的历史影视资源应用路径。七年级学生处于认知初步发展阶段,重点在于培养历史兴趣,宜选用动画、纪录片等通俗易懂资源。像动画片《中华上下五千年》,借助趣味故事将历史脉络清晰呈现,能助力低年级学生初步构建时空观念,激发对历史的探索欲。八年级学生认知有所提升,着重深化历史理解,可选用历史正剧、专题纪录片等。如电视剧《觉醒年代》里“新文化运动”单元,生动展现了当时的思想碰撞与社会变革,能辅助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与影响[3]。九年级学生认知趋于成熟,侧重培养历史思维,应选用学术纪录片、历史访谈等资源。例如纪录片《复兴之路》的“改革开放”单元,可引导学生剖析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培养其史料实证意识与历史思维能力。

四、结论

影视资源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多元的视角,但其有效应用依赖于科学的筛选标准与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师需以历史真实性为底线,以教育适配性为导向,以学生主体性为核心,构建“筛选—整合—应用—反思”的闭环机制。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影视资源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融合,将进一步拓展历史教学的时空边界,为培养具有历史思维与人文素养的新时代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隋红艳. 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略谈 [J]. 华夏教师, 2024, (22): 66-68.

[2]孔祥红. 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N]. 科学导报, 2024-06-18 (B02).

[3]李德华. 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智力, 2022, (09): 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