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高速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管控体系研究
田龙 刘烨
陕西交通电子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710065
引言
随着 5G 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飞猛进,交通运输领域正朝着更高效、安全和数字化方向演进。智慧高速公路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其关键在于实时获取路网运行全局数据,并通过智能分析进行动态管控和服务优化。然而,高速路上的多源数据(包括交通流量、车速、环境气象、结构健康、视频监控、事故报送、车载 OBU 信息等)格式差异大、更新频率不同、质量参差,如何实现数据融合、打通信息孤岛,并将其转化为智能管控决策,是智慧高速建设的核心难题。本文从多源数据融合机制出发,探讨其在智慧高速系统中的体系构建,并深入分析其在交通诱导、应急管理、养护计划与车路协同服务中的管控价值。
一、多源数据融合体系与关键技术
智慧高速系统需要整合交通感知设备(磁感线圈、雷达、视频检测单元)、车载终端、自有结构监测系统、气象传感器、视频监控系统等多种异构数据源,实现对车流、环境和设施状态的全面感知。为提升数据利用率,必须设计统一的语义融合框架,包括时空对齐、格式转换、质量评估与缺失填补机制。采用边缘预处理节点对时延敏感或数据量庞大的信息(如视频流、结构振动信号)进行实时分析,降低传输压力。融合层则进行多模态数据语义抽取,将不同来源信息整合成统一事件或态势数据。例如通过视频识别车辆类型、人车行列与道路拥堵程度,与磁感应数据协同验证交通状态准确性。关键技术包括时序数据库存储、高性能流处理引擎、跨来源特征融合模型,以及可插拔接口标准用于新设备接入与多业务复用。融合机制的合理设计是智慧管控体系建立的基础,直接影响系统响应速度与决策准确度。
二、智能管控体系架构与决策机制
基于融合后的全局态势信息,智能管控体系可部署于云-边协同架构中。边缘端可实现基础报警判断、拥堵初筛、路段局部调度建议;云平台则对全网状态进行全局调度、资源配置与长期优化分析。智能决策模块应包含交通流预测模型、事故检测与应急响应模型、养护计划生成模型、车路协同调度模型等。人工智能算法如 LSTM 用于交通状态预测,图神经网络用于复杂路网拥堵传导模拟,强化学习可用于信号诱导、收费策略或应急处置路径优化。此外,异常事件快速识别机制基于视频内容分析与车速突变检测,可在事故发生之初发送预警并引导车辆避让。整体管控体系需设定策略库与规则引擎,可灵活配置不同级别管控措施(算法推荐、市政调度、人工确认)。这种智能管控体系不仅注重实时性,还强调数据驱动下的系统持续优化和算法迭代。
三、服务模式创新与运营效益分析
智慧高速平台通过多源融合与智能管控,可衍生出多种服务模式,包括交通诱导服务、智能收费优化、车路协同出行辅助、养护预测调度服务、生态环保运营服务、智慧应急支援服务等。以交通诱导为例,可根据预测拥堵信息动态调整可变限速指示牌与导航路径,分散车流;车路协同服务为联网汽车提供精准的车速建议、换道辅助与安全预警;养护预测服务基于结构监测和环境数据生成养护计划,减少突发检修次数,提升路网可用性。这类服务模式可为高速运营单位带来直接收益,如拥堵时间减少、事故率下降、维护成本节省等,同时提高公众满意度与出行舒适性。通过量化分析,可得出系统部署后交通效率提高百分之十以上,事故响应速度提升极大,综合运营成本下降 20% 左右。
四、挑战与关键优化策略
尽管智慧高速多源融合与智能管控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推广过程中仍面临若干挑战。其一为数据安全与隐私风险,需保障车辆与乘客身份匿名化处理,并建立统一数据加密、访问控制与审计制度;其二为系统标准尚未统一,跨区域或跨运营体系统数据接口缺乏标准化,导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其三为技术与人才瓶颈,要求融合传感技术、通信协议、AI 算法与交通工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尚不足;其四为初期投入较大,需要地方政府与运营企业合理制定建设与运营成本预算。针对上述挑战,应推动行业标准协同制定、建立多方参与的数据治理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与跨学科研发投入,并借助政策激励支持地方试点工程,快速形成可复制的推广体系。
五、未来展望:融合深耕与生态协同
智慧高速的未来将朝向融合更深、监管更灵活、服务更生态的方向发展。边缘计算与 AI 将继续提升系统响应速度,实现“车出异常,路侧即知”;车路协同将服务于无人驾驶和自动化交通体系的构建,实现高速公路与城市交通系统的无缝对接;智慧高速平台将与智慧城建、智慧物流、智慧停车融合,形成城市交通运输的生态网络;同时可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通过平台开放 API 接口吸引第三方增值服务企业(如物流调度、广告投放、智能导航服务商)共同参与生态建设。系统标准将逐步统一,区域间实现数据共享与管控协同。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政策环境完善,智慧高速多源融合与智能管控体系将成为交通基础设施行业标准配置,为新型智能交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结论:
智慧高速公路依托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管控体系,可实现交通态势精准感知、动态调度优化、安全风险主动预警与服务模式系统创新。本文从融合机制、系统架构、服务模式与挑战应对等多个维度系统展开研究,归纳其带来的交通效率提升、安全保障增强、经济与环境双重效益。未来应加强标准化建设、政策支持、跨部门协同与技术人才培养,为智慧高速体系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这一研究可为交通管理部门、运营企业与智慧交通系统构建者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推动智慧交通生态向更高层次进化。
参考文献:
[1] 黄俊松,雷斌,金宇,等.数字孪生在智慧交通领域的应用分析[J].山东交通科技,2024,(04):94-99.
[2] 蔡 日 升 , 侯文 韬 .5G 技 术 在 智 慧 交 通构 建 中 的应 用 [J]. 运 输 经理 世界,2024,(23):79-81.
[3] 刘国栋,黄劲,朱铁汉,等.广州地方道路智慧交通数智化转型升级研究[J].广东公路交通,2024,50(03):61-65.DOI:10.19776/j.gdgljt.2024-03-0061-05.
[4] 洪 继 东 , 刘 应 玲 , 刘 涛 声 . 智 慧 新 脉 动 成 都 更 精 彩 [N]. 中 国 交 通报,2024-06-28(006).DOI:10.28099/n.cnki.ncjtb.2024.00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