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策略
戴羽纯
中科大附中独墅湖学校
引言
随着教育领域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深入探索,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为小学德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新方向。核心素养强调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品格与能力,而小学阶段作为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直接影响核心素养培育的成效。因此,立足核心素养视角,重新审视小学德育课程的设计逻辑与实施路径,构建与核心素养相契合的课程体系,成为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对提升德育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德育课程设计原则
(一)目标导向性原则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德育课程设计,需以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为根本指引,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核心素养要求细化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具体目标。课程目标的设定需兼顾层次性与阶段性,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低年级侧重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情感体验,中高年级侧重道德认知的深化与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确保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形成有机衔接,避免目标虚化或脱离学生实际。
(二)生活关联性原则
德育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德育课程设计需紧密联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相融合。通过挖掘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如校园中的同伴交往、家庭中的责任承担、社会中的公共秩序等,让德育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理解道德规范、践行道德行为,避免课程内容与生活脱节导致的“知行分离”问题,真正实现德育从“课堂”走向“生活”。
(三)整体性协同原则
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课程各要素及各教育主体的协同配合。在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中,需注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要素的整体性协同,确保各要素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形成合力;同时,需加强德育课程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协同,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德育资源,实现“德育渗透”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此外,还需统筹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力量,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协同机制,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德育课程内容构建
(一)聚焦品格培育,夯实核心素养基础
品格培育是小学德育课程内容的核心,需围绕核心素养要求,构建以“诚信、责任、尊重、友善”等基本品格为核心的内容体系。通过设计具体的德育主题,如“诚实守信伴我行”“我的责任我担当”“尊重他人,友好相处”等,引导学生理解基本品格的内涵,在学习与生活中践行良好品格。课程内容需避免抽象说教,而是通过故事、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认同良好品格的价值,逐步形成稳定的品格特质,为核心素养的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融入文化传承,增强核心素养底蕴
文化自信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德育课程内容需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课程内容可选取中华传统美德故事、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新时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例等,通过讲解、诵读、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理解文化背后的价值理念,如“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爱国奉献”的革命精神、“创新奋斗”的时代精神等,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丰富核心素养的文化底蕴。
(三)关注社会适应,提升核心素养实践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核心素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小学德育课程内容需关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融入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课程可围绕“公共秩序我遵守”“团队合作力量大”“关注社会,服务他人”等主题,引导学生学习社会规则、理解公共利益、掌握合作方法,通过参与校园服务、社区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实际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讲授式”的德育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德育课程实施需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可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道德判断与选择;体验教学法可通过组织角色扮演、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道德体验;合作探究法可通过小组讨论、主题探究等,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化道德认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提升德育教学的实效。
(二)完善评价体系,保障核心素养培育成效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障核心素养培育成效的关键,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德育课程评价需突破传统“结果导向”的评价模式,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需关注学生在德育课程学习中的参与度、行为表现、情感态度等,通过课堂观察、成长记录袋、同伴互评等方式,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结果性评价需结合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品格表现等,采用情境测试、实践任务等方式,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效。评价结果需用于指导课程改进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避免评价流于形式。
(三)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师德育能力
教师是德育课程实施的核心力量,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德育课程实施需强化师资建设,提升教师的德育专业能力。学校需定期组织德育教师参加核心素养理论培训、德育教学方法培训等,帮助教师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掌握基于核心素养的德育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同时,需搭建教师交流平台,通过德育教研活动、教学观摩、案例研讨等,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与专业成长;此外,还需关注教师的自身道德修养,引导教师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遵循目标导向性、生活关联性、整体性协同原则进行课程设计,聚焦品格培育、文化传承、社会适应构建课程内容,采用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强化师资建设等实施策略,能够有效推动小学德育课程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助力小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彭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建构与实施策略[J].教育,2025,(18):28-30.
[2]张雨婷.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内容研究[D].沈阳大学,2023
[3]于洪彬.核心素养下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2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