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教-学-评”一致性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变革

作者

王增卫

颍东区常青藤小学 236000

引 言: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核心素养导向置于关键位置,传统教学中诸如目标不够清晰、教学与评价相互割裂等问题愈发凸 需要得到解决。“教 - 学 - 评一致性”明确要求教师以课程标准为根本遵循,构建“目标设定 评价实施” 紧密相连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变革不仅能够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能借 的评价反馈, 有力地推动学生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本研究紧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从理论层面的深入阐释,到具体操作策略的详细探讨,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旨在为打造以素养为导向的新型数学课堂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

一、教 - 学 - 评一致性框架的实施路径

1.目标精准化设计

(1) 课标分解技术

将“数与运算”领域中“理解运算意义”这一宏观的课程目标进行科学、细致的分解,是实现目标精准化设计的关键步骤。以混合运算为例,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能结合购物情境说明混合运算原理”这样具体的、具有明确表现性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真实的购物情境,如超市购物。让学生在购物过程中,计算购买多种商品的总价,其中涉及到不同商品的单价、数量以及可能的折扣等信息。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混合运算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以及混合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样的目标分解,使得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可操作,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评价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2) 三维目标统整

在《位置与方向》单元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整合“用数对确定位置(知识)”“空间观念(素养)”“合作探究(情感)”形成一个有机的目标矩阵。 旨在让学生掌握用数对准确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这是学生学习该单元的基础;素养目标着重培养 能够在脑海中构建起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 织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 维目标的统整,我们能够使教学目标更加全面、系统,涵盖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习任务结构化设计

(1) 大任务设计

在《平均数》的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校园歌手评分”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在此基础上设置一系列具有递进关系的任务链,包括数据收集、计算分析以及决策建议等环节,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知识。

(2) 思维可视化工具

借助韦恩图来梳理《鸡兔同笼》问题中的复杂数量关系,使抽象的数学关系变得直观易懂;运用思维导图展示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嵌入式评价实施

(1) 前置性评价

在开展《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之前,通过设计“分披萨”这样的生活实际问题,对学生已有的前概念进行诊断,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过程性评价

针对《圆柱表面积计算》的教学内容,设计专门的实验记录单,并设置“公式推导”“测量操作”“误差分析”三级评价指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3)表现性评价

在《数据统计》单元的教学评价中,制定一套包含“数据收集规范性”“图表制作准确性”“结论合理性”等多个维度的 rubric 评价量规,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典型案例分析:《条形统计图》教学重构

1.目标校准阶段

原目标:仅仅局限于“掌握条形统计图制作方法”,目标较为单一,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考量。调整后:从多个维度对目标进行了优化,调整为“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统计图表(分析);准确绘制并合理解读条形统计图(应用);形成数据驱动决策意识(素养)”,新目标更加全面地涵盖了知识、技能与素养等多个层面。

2.教学活动重构(1)创设真实项目

创设“班级图书角借阅情况调查”这一真实的项目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任务链设计

任务一: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调查方案,此任务的评价重点在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性,引导学生思考如科学合理地收集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任务二:鼓励学生运用手工或数字化工具进行制图,评价重点聚焦于图表的规范性,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正确绘制方法。

任务三:安排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汇报,评价重点关注信息提取的准确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评价系统嵌入

(1) 前置诊断

通过课前问卷了解学生对统计图表的认知基础。问卷内容可以包括对常见统计图表的认识,如是否知道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是否了解这些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是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等问题。通过分析问卷结果,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起点水平,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有力参考,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2)过程记录

使用“调查方案设计评价表”“制图过程观察检核表”对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详细记录和评价。“调查方案设计评价表”从调查目的的明确性、调查方法的合理性、问卷设计的科学性等方面对学生的调查方案进行评价;“制图过程观察检核表”从数据整理的准确性、图表绘制的步骤规范性、图表的美观度等方面对学生的制图过程进行评价。通过过程记录,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

(3)成果评估

从“数据可视化”“分析深度”“汇报逻辑”三个维度制定量规。在“数据可视化”维度,评价图表是否能够清晰直观地展示数据特征,让人一目了然;在“分析深度”维度,评价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是否深入,是否能够挖掘出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和规律;在“汇报逻辑”维度,评价学生汇报时的语言表达是否流畅,逻辑是否清晰,是否能够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论。通过全面的成果评估,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全面的反馈和指导。

总结:“教 - 学 - 评一致性”框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落地实施,有力地推动了课堂从传统的经验型教学向基于证据的科学型教学转变。教师需要树立“逆向设计”的思维方式,始终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统筹教学目标、学习证据以及评价任务。展望未来,相关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索差异化评价策略,充分借助智能技术实现动态评价,从而构建出更具适应性和创新性的小学数学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崔允漷."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范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3(6).

[3] 某区域小学数学教研组."教学评一致性"课例研究汇编[Z].2024.

[4] 腾讯教育.牟平区"教学评一致性"改革实验报告[R].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