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多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郭奎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天成学校 741020

引言

初中数学常因内容抽象、场景局限让学生觉得乏味,学习动力匮乏。传统教学学科分割,学生难串联知识,更不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像学“函数”能算却不明其经济、物理意义。多学科融合教学打破壁垒,能助学生多角度理解数学。

一、多学科融合教学的价值体现

多学科融合教学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当数学与艺术结合时,抽象的几何图形可转化为绘画中的构图元素,复杂的对称概念能通过剪纸、建筑等艺术形式直观呈现。例如,在“黄金分割”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名画、雕塑中的比例关系,或分析国旗、手机屏幕的长宽比,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美的紧密联系。这种“数学+艺术”的融合方式,使课堂从枯燥的计算转向生动的创作,学生更愿意主动探索知识背后的原理。

融合教学还能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现实问题往往涉及多学科知识,如“设计校园绿化方案”需综合运用面积计算、植物生长规律、成本预算等知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工完成数学建模、科学调研、经济分析等任务,最终形成综合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整合资源、沟通协作,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也得到锻炼。

此外,多学科融合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当数学与环保、公共卫生等社会议题结合时,学生能意识到知识的社会价值。例如,在“统计与垃圾分类”项目中,学生通过收集社区垃圾数据、分析分类效果,提出改进建议并提交给相关部门。这种“数学+社会”的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对改善生活的实际作用,从而激发其学习动力与社会担当。

二、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策略

(1)以生活化主题串联多学科知识

教学主题需贴近学生生活,且能自然融入多学科元素。例如,“家庭水电费分析”主题可串联数学、科学、经济三大学科:学生需用数学统计方法记录每月水电用量,绘制折线图观察变化趋势;结合科学知识分析用电高峰的原因,如电器使用习惯、季节影响等;最后从经济角度计算节约用电的潜在收益,制定家庭节能计划。此类主题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还能引导其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与经济问题。

设计主题时,教师需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兴趣点。初中生对游戏、运动、科技等内容兴趣浓厚,教师可围绕这些领域设计主题。例如,“篮球比赛中的数学与物理”主题中,学生需计算投篮角度与命中率的关系(数学),分析篮球反弹的力学原理(物理),甚至设计基于数据的训练方案(体育)。这种“玩中学”的模式能极大提升课堂吸引力。

(2)整合多样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资源是融合教学的关键支撑。教师可利用实物教具、科技产品、文化作品等资源,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例如,在“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教学中,教师可带来不同形状的包装盒,让学生通过测量、拆解理解公式;或使用3D 打印技术制作立体模型,帮助学生观察内部结构。此外,纪录片、科普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也能生动展示数学在航天、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为资源整合提供了新工具。教师可利用编程软件(如Scratch)、数学建模工具(如GeoGebra)或在线协作平台(如腾讯文档),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知识。例如,在“函数图像绘制”教学中,学生可使用GeoGebra 调整参数观察图像变化,比传统板书更直观;在“小组项目汇报”环节,学生可通过共享文档实时编

辑报告,提升协作效率。

(3)组织互动式活动促进深度学习

课堂活动需注重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角色扮演、实验探究、项目式学习等活动形式,能让学生在互动中建构知识。例如,在“购物中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可分别扮演顾客、收银员、店长等角色,通过模拟购物场景练习折扣计算、货币找零等技能;同时,店长需根据销售数据调整商品定价,引入简单的经济学概念。这种活动不仅巩固了数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与决策能力。

小组合作是互动式活动的核心形式。教师需根据学生特长合理分组,确保每组包含数学能力强、善于表达、动手能力突出的成员。例如,在“设计校园导视牌”项目中,数学特长生负责计算尺寸与比例,艺术生设计图案与色彩,文科生撰写说明文字。通过分工协作,学生能发挥各自优势,同时学习他人的思维方式,实现共同成长。

(4)采用多元化评价关注全面发展

评价需突破“唯分数论”,关注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与学习过程。例如,在“社区健康调查”项目中,评价标准可包括:数学统计的准确性(如数据收集方法、图表制作)、科学分析的合理性(如健康指标的选择、结论的推导)、社会价值的体现(如建议的可行性、对社区的贡献)等。教师可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从知识、技能、态度等多维度给出反馈。

过程性评价能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教师可要求学生记录项目中的关键环节,如问题提出、资料收集、方案迭代等,并在展示环节分享经验与教训。例如,在“制作日晷模型”项目中,学生需记录从理解太阳高度角到设计晷针角度的全过程,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如测量不精确、材料变形等)。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还能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三、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案例

以“设计校园节水方案”项目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科学、社会三方面展开探究。首先,学生分组调查校园用水情况,记录不同区域(如卫生间、食堂、绿化区)的每日用水量,并用统计图表呈现数据,分析用水高峰时段与浪费现象(数学)。其次,学生结合科学知识探究节水方法,如测试不同水龙头的流速、分析感应式水龙头的节水原理(科学)。最后,学生从社会角度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如计算改造成本、预测节水效果,并向学校后勤部门提交建议报告(社会)。

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多次调整方案。例如,原计划在所有卫生间安装感应式水龙头,但经成本测算发现预算超支,于是改为优先改造用水量大的区域。这种“设计-实践-反思-改进”的循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其资源整合与决策能力。项目结束后,学校采纳了部分建议,如调整绿化区灌溉时间、张贴节水标语,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结束语

初中数学多学科融合教学是提升质量、培育素养的妙招。借生活化主题、多样资源、互动活动与多元评价,学生能在真实场景用数学,发展多维能力。未来教师得探索实施框架,推动融合常态化,让课堂从灌知识转向育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静.多元化评价在初中数学融合教学中的实施案例[J]. 基础教育课程, 2024(3): 45-48.

[2]刘辉.初中数学与科学融合教学的资源整合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 2023(12):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