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无人机 .+ 人工智能技术”在桥梁施工进度与安全巡检中的应用

作者

陈凯

浙江诚骏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金华321002

引言

桥梁工程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建设质量与施工安全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传统施工管理模式依赖人工巡检与固定监测设备,存在数据采集覆盖不全、时效性差、人力成本高等问题。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IoT)及人工智能(AI)技术的突破,无人机凭借其灵活部署、高空视角、实时传输等特性,成为破解施工管理难题的关键工具。通过搭载AI 视觉识别、激光雷达等智能传感器,无人机可实现从"被动监测"到"主动预警"的跨越式发展,为桥梁施工提供全要素、全过程的动态管控方案。

1 无人机+AI 技术体系构建

1.1 硬件系统集成

现代工程无人机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 整合多种高精度传感设备形成协同作业体系。多旋翼平台具有悬停稳定性和垂直起降能力,适合精细 半径和续航能力,满足大范围测绘需求。设备集成方案充分考虑传感 TP)实现纳秒级同步,确保多源数据空间一致性。激光雷达系统采用多 地表真实形态,其点云密度可达每平方米 2000 个测点。组合导航系统融合卫星定位、 程计数据,在 GNSS 信号拒止环境下仍能维持厘米级定位精度。

1.2 人工智能算法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工程建设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多模态分析能力。 计算机视觉系统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架构实现对施工质量的高精度检测, 日1 描技术结合点云数据处理算法,通过多维度空间分析将原 可视化参照基准。基于深度学习的时序预测模型利 体系,通过分析结构参数的演化规律实现安全预警功能。这些技 络,覆盖从质量验收到过程管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显著提升工程管理的数字化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

2 施工进度动态管理

2.1 三维建模与进度对比

无人机定期执行高精度航空摄影测量,利用多视角影像重建技术生成毫米级精度的实景三维模型,并严格对齐工程坐标系。该系统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将现场模型与 BIM 设计模型进行空间配准,采用体素化分析算法自动识别已施工区域的结构特征,量化完成度指标。深度学习驱动的语义分割技术可区分不同施工阶段的结构构件,实现混凝土浇筑、钢结构安装等关键工序的进度可视化。动态生成的进度热力图采用梯度着色方案标识滞后区域,结合三维空间拓扑分析自动输出进度偏差报告,辅助管理人员精准掌握工程整体进展状态。

2.2 资源优化配置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施工现场资源监控系统持续追踪材料堆场、机械设备及人员分布的空间热力变化。通过时空序列预测模型,系统建立资源消耗与施工进度的动态关联规则,提前预判各工序的物料需求峰值。当识别到区域资源配置失衡时,运筹优化算法会结合运输路径、库存容量等约束条件生成多套调拨方案,并评估其对关键路径的影响权重。物料管理模块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不同调度策略下的施工连续性,最终输出兼顾效率与成本的动态资源配置建议,形成闭环优化机制。

2.3 协同作业管理

分布式无人机群搭载高分辨率传感器组网作业,构建起覆盖全工区的立体监控网络。5G 边缘计算节点实时处理多路视频流与点云数据,通过特征匹配技术自动关联各标段施工影像与计划节点。项目管理平台集成施工逻辑关系库,当检测到工序交叉冲突或界面移交滞后时,自动激活冲突消解算法。移动端三维沙盘支持多参建方同步标注施工问题,结合增强现实技术实现远程协作指导,确保进度协调指令的精准传达与快速响应。

3 施工安全智能巡检

3.1 隐患自动识别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检测系统构建了多尺度特征融合的病害识别框架,采用金字塔网络结构同时捕捉宏观结构异常与微观材质缺陷。系统集成迁移学习技术, 通过小样本持续优化 别模型,使检测范围覆盖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等隐蔽性病害。毫米波雷达 感器的数据融合 高危作业场景的监测能力,可量化分析临时支撑体系的应力分布状态。边缘 算设备部署的实时推理引擎,能在 200 毫秒内完成隐患特征提取与风险评级,并通过数字孪生系统自动关联 应急预案库。物联网报警终端形成分级预警机制,根据风险等级触发不同响应流程,实现从隐患发现到处置闭环的全链路跟踪。

3.2 结构健康监测

现代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建立了全域感知-智能诊断-预测维护的技术闭环。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沿关键受力构件布设,通过布里渊散射效应实现应变场连续监测,空间分辨率达厘米级。多物理场耦合监测终端同步采集振动、温湿度、腐蚀电位等参数,构建结构状态的多维度特征矩阵。先进信号处理方法采用小波包能量熵算法,从环境激励响应中有效分离出损伤敏感特征分量。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异常检测模型通过自编码器架构建立正常状态基准,利用重构误差分布特性实现早期损伤定位。考虑材料时变特性的概率损伤评估框架,融合监测数据与荷载谱信息,采用蒙特卡洛模拟量化构件时变可靠指标。云边协同计算架构实现海量监测数据的实时解析,边缘节点完成特征提取与压缩传输,云端数字孪生平台执行高精度仿真反演。

3.3 应急响应支持

多模态应急感知系统整合了无人机、机器人等移动终端,构建起空地协同的快速侦察网络。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激光雷达配合红外热成像,可在浓烟环境下重构灾害现场三维态势。深度学习驱动的生命体征检测算法,通过分析热辐射图像中的微小温度波动识别被困人员。结构稳定性快速评估模块采用基于材料力学的实时计算引擎,输入裂缝分布、倾斜角度等参数后,10 秒内生成承载能力分析报告。应急指挥平台集成多智能体路径规划算法,结合现场数字孪生模型预演不同救援方案的结构扰动影响,动态优化救援力量部署方案。

结束语

"无人机+人工智能"技术组合重构了桥梁施工管理模式,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显著提升了管理精细化水平。随着 5G、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融合,该体系将向全要素感知、全流程智能、全场景协同方向演进,为智慧工地建设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范式。建议行业加快标准制定与人才培育,推动新技术从试点应用向规模化推广转变。

参考文献

[1]黄晓佳.桥梁标准化施工技术与管理实践探讨[J].广东建材,2025,41(06):169-172.

[2] 陆育兵. “ 无人机+ 人工智能技术” 在桥梁施工进度与安全巡检中的应用[J]. 张江科技评论,2025,(02):171-173.

[3]牙启盼.高速桥梁施工中常见技术难题及其解决方案[J].张江科技评论,2024,(10):90-92.

[4]冯东明,葛健,吴刚,等.基于无人机点云与 BIM 模型的桥梁施工进度识别方法[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3(06):1-7.

[5]余飞,徐乔,罗博仁.无人机全景技术在桥梁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公路,2021,41(03):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