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防范路径探析

作者

刘佳

中共柳州市委党校54500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意识形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专章论述,标志着其战略位阶的再提升。然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人工智能、AIGC、虚拟现实等技术迭代使意识形态斗争呈现“全天候、全场景、全人群”的新特征:一方面,美西方以“民主—威权”二元叙事构筑遏华话语联盟;另一方面,国内平台流量逻辑、饭圈文化、躺平思潮等不断消解主流价值整合力。传统“灌输—防御”模式已难以应对“看不见硝烟”的认知战,亟须构建面向数字文明的新型防范体系。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安全风险

(一)国际话语博弈:从“人权外交”到“芯片—意识形态”捆绑

美西方将涉港,涉台,涉疆议题嵌入到全球供应链和技术标准当中,从而形成了“议题链,制裁链,话语链”三位一体的认知站,2023 年度美国所制定的《芯片与科学》法案明确要求了受到补贴的企业不得在中国扩大先进制程,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美国以技术标准来输出自由民主的价值观,也体现了美国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抵制。

(二)算法茧房:平台资本重塑认知秩序

短视频平台大多基于完播率的流量进行相应的分配,从而也就导致了极端情绪大于理性表达的内容过多,这也就导致了不少网民对于意识形态的了解过于片 其他 具有强烈的抵制意识,在某短视频平台的2024 年的第一个季度,带有着贫富对立标签的视频播放量 激增很多,这也就导致了短视频平台所播放的视频在无形当中放大了社会焦虑。

(三)文化消费主义:价值理性让位于符号狂欢

目前,“网红打卡”和“盲盒消费”等消费仪式将国家叙事结构为可交易的IP 符号,以抗日神剧手游为例,部分游戏商家将抗战历史转化为氪金升级系统,这也就导致了青年群体对革命历史的认知出现了“游戏化”的概念漂移,这种情况间接使这些青年淡化了对革命历史的认知,从而产生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危机。

(四)青年亚文化漂移:从“躺平”到“解构崇高”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年轻人通过“鼠鼠文学”和“孔乙己长衫”等自嘲梗完成对社会流动的消极抵抗,在最新的《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中,有将近20%的受访者认同国家发展与个人无关,这充分的说明了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意识形态的防范抵制尤为重要。

(五)基层治理“空心化”:意识形态“最后一公里”失守

部分乡镇政府的图书室沦为了仓储室,大部分的图书室都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在部分的乡镇的抽查中发现,有将近50%的乡镇活动宣传栏的更新周期超过了半年,基层意识形态阵地也就出现了“物理在场,功能缺场”的悬浮化现象。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防范路径探析(一)制度韧性:构建“党管数据”的意识形态治理架构

政府应当制定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意识形态领域算法应用管理条例》,并建立“算法伦理委员会—网信部门—平台企业”三级审查机制,这样可以保证意识形态领域算法的安全性,对短视频平台推荐权重超过30%的敏感内容进行人工复核,这样可以有效的防范意识形态危机。在沿海地区,还应当建立“意识形态安全红黄牌制度”,这种制度可以保证数据跨境流动内容、推荐逻辑纳入国家的安全审查,从而保证了国家的信息安全。

(二)技术赋能:打造“主流价值大模型”

国家还可以国家实验室为领头,进而整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语料,并研发出具有价值观判断能力的大数据模型,并结合到社交平台的审核系统当中,从而可以实现技术对意识形态的保障。实验室还可以开发出“认知战模拟推演系统”,可以通过对抗性的演练来预测境外势力的一些可以报道出来的议题,从而可以生成大量的反叙事素材库。

(三)文化认同:构建“可体验”的意识形态场景

国家可以实施“国家记忆工程”,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复原长征、抗战等重大历史场景,从而唤醒记录在每一个国人内心深处的记忆,从而可以增强国人们的凝聚力,比如在井冈山“数字红飘带”项目试运营期间,青年用户平均停留的时间高达三十分钟,较传统的展馆提升了很多,这也就显示了数字化技术对于意识形态具有良好的宣传作用。政府也可以建立“青年意见领袖国家队”,从不同职业的年轻人当中选出 100 名具有正能量的网红,并通过“官方背书+流量扶持”机制,以此来加强年轻人对于国家概念的认同感。

(四)基层扎根:重塑意识形态“毛细血管”

政府可以推行“村社意识形态网格员”制度,可以将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纳入专职队伍,财政部可以对这些专职的宣传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可以有效的实现“矛盾不上交、宣传不断线”的机制。政府也可以开发“文明实践积分银行”,村民们则可以参与到理论宣讲、移风易俗等活动可兑换生活用品,从而可以有效的提升村民参加意识形态宣讲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基层人们可以认识到国家层面的概念,并有效地提升人民的凝聚力。

结语:

意识形态安全本质上是“人心的战争”。新时代的防范路径需超越“筑墙—封堵”的传统思维,以党的全面领导为“元规则”,在制度创新中增强韧性,在技术革命中夺取主动,在文化浸润中凝聚认同,在基层扎根中夯实根基。唯有实现“国家叙事”与“个体意义”的再链接,方能在风高浪急的认知战中赢得历史主动。

参考文献:

[1]杨丹丹,孙晓晖.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科学预见及防范路径 [J]. 实事求是, 2024, (03):50-57.

[2]曾欢欢,李哲.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安全风险与防范路径论析 [J]. 高教学刊, 2023, 9 (08)177-180.

[3]郭永恒.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防范[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2.

[4]陈瑜,韩晨靖.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评估及其防范研究 [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3 (15): 209-211.

[5]黎海滨,吴秋华. 新时代党报集团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防范路径 [J]. 新闻前哨, 019, 10): 3-94.

作者简介:作者:刘佳,出生年月:1981.11,性别:女,籍贯:湖北,民族:汉,最高学历:硕士,现有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