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模拟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郑加欣 王一倩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引言:

护理教育需兼顾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培养,而传统“理论+临床见习”模式存在实践机会有限、高风险操作训练难开展等问题。模拟教学借助仿真场景与道具,为学生提供安全、可重复的训练环境,已成为护理教育的重要补充。探究其应用效果与优化路径,对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衔接临床护理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模拟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核心应用效果

1.1 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提升操作熟练度

模拟教学为护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搭建桥梁,有效解决“懂理论、不会操作”的痛点。一方面,通过仿真模型与标准化场景,学生可将课堂学习的护理操作流程转化为实际动作,在反复练习中规范操作细节,避免因操作不熟练在临床中对患者造成伤害;另一方面,模拟教学允许学生试错,如输液穿刺失败、无菌操作违规等,教师可即时纠正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错误原因,强化对操作规范的记忆,提升技能掌握的牢固度。

1.2 培养临床应急处置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

护理工作常面临突发情况,模拟教学可通过构建应急场景,提升学生的应急反应与处置能力。教师通过设置“模拟患者突发呼吸衰竭”“术后大出血”等场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病情判断、措施实施等流程,同时模拟真实临床中的压力环境,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临场决策能力。这种沉浸式训练能帮助学生提前熟悉临床应急流程,减少进入临床后的紧张感,增强职业适应性。

1.3 强化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适配临床工作需求

临床护理多依赖团队协作与多方沟通,模拟教学可通过小组式场景设计,培养学生的协作与沟通素养。例如,设置“多学科协作抢救”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护士、医生、家属等角色,完成信息传递、任务配合、家属沟通等环节。在训练中,学生需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明确自身职责、高效传递关键信息,逐步养成团队协作意识;同时,通过与“模拟患者”“模拟家属”的互动,提升医患沟通技巧,为临床护患关系维护奠定基础。

1.4 提升人文关怀意识,优化护理服务理念

模拟教学可融入人文关怀元素,帮助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模拟场景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操作技能,还会引导学生关注“患者”的情感需求,如在“老年患者护理”场景中,要求学生在操作时兼顾患者的舒适度与心理感受;在“临终关怀”模拟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安慰、肢体关怀传递温暖,理解人文关怀对患者的意义。这种训练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人文关怀的重要性,避免临床工作中只重技术、忽视情感的问题。

二、模拟教学在护理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资源不足,制约应用覆盖面与效果

部分护理院校存在模拟教学资源短缺问题,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一方面,硬件资源匮乏,如高仿真模拟人、虚拟仿真系统等设备价格较高,部分院校仅配备基础模型,无法构建复杂临床场景;另一方面,师资资源不足,模拟教学需教师具备“临床经验+教学能力+场景设计能力”,但部分院校教师缺乏系统的模拟教学培训,难以精准设计场景、有效指导学生,导致教学效果打折扣。此外,资源分配不均,部分院校仅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模拟教学,低年级学生缺乏早期实践接触,影响技能培养的连贯性。

2.2 教学设计不科学,与临床需求存在脱节

部分模拟教学存在“场景单一、目标模糊”的问题,难以匹配临床实际需求。一是场景设计脱离临床真实情况,如仅设置“标准化操作场景”,忽视临床中常见的“复杂场景”;二是教学目标不明确,部分课程仅以“完成操作”为目标,未围绕“技能提升、应急处置、人文关怀”等核心能力设计训练重点,导致学生训练后仍无法应对临床中的复杂问题;三是缺乏分层设计,未根据学生年级、基础差异设置不同难度的场景,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学不够”、基础弱的学生“跟不上”。

2.3 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全面衡量教学效果

当前模拟教学评价多聚焦“操作是否完成”,缺乏对综合能力的系统评估。一方面,评价内容片面,仅关注操作规范性,忽视对临床思维、应急能力、人文关怀的评价;另一方面,评价方式单一,多由教师主观打分,缺乏客观标准与多元主体评价,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全面,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能力短板,也难以为教学优化提供有效反馈。

三、优化模拟教学在护理教育中应用效果的策略

3.1 加强资源建设,扩大应用覆盖面

从硬件与师资两方面补齐资源短板,为模拟教学提供支撑。一是加大硬件投入,院校可通过专项经费购置高仿真模拟设备、虚拟仿真系统,同时建设多功能模拟病房,满足基础操作、应急抢救、团队协作等多类型场景训练需求;对资源有限的院校,可推动“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共享模拟教学资源,降低单独建设成本。二是强化师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模拟教学专题培训,邀请临床资深护士、模拟教学专家开展讲座,提升教师的场景设计与指导能力。

3.2 优化教学设计,增强与临床的适配性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重构模拟教学内容与流程。一是丰富场景设计,结合临床常见病例与高发场景,设计“基础操作+综合应急+人文关怀”多维度场景,同时融入地域医疗特点,提升场景的真实性与针对性;二是明确分层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级制定差异化训练重点,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能力匹配;三是引入“案例驱动”设计,以真实临床案例为原型构建场景,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提升综合能力,强化“学以致用”的导向。

3.3 完善评价体系,全面衡量综合能力

构建“多维度、多主体”的评价体系,科学评估模拟教学效果。一是拓展评价内容,从“操作技能、临床思维、应急能力、人文关怀、团队协作”五个维度设置评价指标,如操作技能、临床思维、人文关怀等,确保评价全面覆盖护理核心能力;二是优化评价方式,采用“客观数据+主观评价”结合的模式,通过模拟系统记录操作时间、错误次数等客观数据,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标准化病人评价,形成多元评价结果;三是强化评价反馈,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明确其能力短板,并针对性调整后续训练内容,同时根据整体评价结果优化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评价-优化”的闭环。

结论:

模拟教学在护理教育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能有效促进理论向实践转化、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应急能力与协作素养,为衔接临床护理奠定基础。当前模拟教学存在资源不足、设计不科学、评价不完善等问题,需通过加强资源建设、优化教学设计、完善评价体系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姝.实习护生临床带教模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2,26(1):11-12

[2]邹玉莲.情境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探讨[J].护理教育,2021,24(14):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