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检验中安全钳故障分析及检验方法探讨
李泉江
大同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特种设备检验技术研究所) 山西大同 037000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电梯作为垂直交通核心设备的普及率持续提升,其安全运行直接关联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安全钳作为防止轿厢坠落的关键保护装置,在超速或悬挂系统失效时通过机械制动实现紧急制停,但其故障仍导致多起安全事故。当前,安全钳失效主要源于机械磨损、电气控制逻辑错误、安装维护精度不足及恶劣环境侵蚀,而现行检验方法存在依赖人工目视、静态测试局限、新型设备标准适配性差等问题,难以全面评估动态工况下的安全性能。因此,针对安全钳故障机理与检验方法的系统性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电梯安全钳的工作原理与类型
安全钳是电梯的核心安全装置,其工作原理为:当电梯超速运行或悬挂装置断裂时,限速器通过机械联动机构触发安全钳动作,楔块在弹簧或液压作用力下沿导轨斜面夹紧,利用摩擦力将轿厢强制制停于导轨上。限速器与安全钳通过钢丝绳形成闭环联动,限速器轮的旋转速度与轿厢运行速度同步,当速度超过设定阈值时,限速器夹绳装置制动钢丝绳,进而拉动安全钳拉杆使制动部件动作。
按制动特性与结构差异,安全钳主要分为三类:瞬时式安全钳适用于速度 ≤0.63m/s 的低速电梯,采用刚性楔块瞬时夹紧导轨,制停过程无缓冲,结构紧凑但制动冲击较大;渐进式安全钳多用于高速电梯,通过弹性元件或液压阻尼装置使制动力逐步增加,避免瞬时冲击对轿厢结构的损伤;特殊类型包括双向安全钳和偏心块式安全钳。
二、安全钳的故障原因分析
(一)机械故障
机械系统失效是安全钳故障的主要类型。钳体核心部件磨损或变形直接影响制动性能:钳口与楔块的工作面因长期摩擦出现沟槽或塑性变形,导致制动力分布不均;弹簧组件疲劳断裂或弹性系数衰减,造成复位滞后或夹紧力不足。联动机构卡滞多由拉杆、连杆锈蚀或紧固件松动引发,表现为动作行程受阻,极端工况下可能出现安全钳触发延迟。制动间隙异常是另一关键诱因,间隙过大致使制停距离超标,过小则引发非触发状态下的异常摩擦,加剧部件损耗。
(二)电气与控制系统故障
电气连锁失效易导致安全钳误动作或拒动。限速器-安全钳联动开关触点氧化、积尘或位置偏移,会造成触发信号中断;线路绝缘老化或接插件松动引发接触不良,可能导致信号传输延迟。控制系统逻辑错误同样不容忽视,如速度监测模块误判、程序阈值设置偏差,可能使安全钳在未达触发条件时动作,或在超速状态下不响应。
(三)安装与维护不当
安装精度缺陷为长期故障埋下隐患。导轨垂直度超差或安全钳与导轨平行度偏差,会导致制动时应力集中,加速钳体变形;拉杆组件安装角度偏差可能引发楔块偏磨。维护环节疏漏直接降低安全冗余:润滑缺失造成活动部件卡涩,过度润滑则易吸附粉尘形成油泥;定期校验缺失,尤其是动作速度测试与制动间隙调整的遗漏,使安全钳长期处于非最优工作状态。
(四)外部环境因素
恶劣环境加速部件性能退化。粉尘与高湿度环境引发金属部件电化学腐蚀,降低结构强度;温度剧烈波动导致材料热胀冷缩,改变制动间隙或弹簧弹性系数;极端低温使润滑油黏度增加,削弱联动机构灵敏度,高温则可能引发非金属部件老化龟裂。
三、现行检验方法的局限性
(一)常规检验手段的不足
现行检验过度依赖人工目视与手动操作,隐蔽缺陷易被忽略,如楔块工作面微观裂纹、弹簧疲劳变形等难以通过肉眼识别。静态测试为主的模式无法模拟电梯超速、突然载荷变化等动态失效场景,导致动态响应性能评估失真。关键参数检测存在技术瓶颈,制动力矩、动作响应时间等核心指标需通过间接推算获取,数据精度受测试环境影响显著。
(二)标准与规范的滞后性
标准体系未能同步技术发展,新型安全钳缺乏明确检验规程,企业自制标准导致结果可比性差。对老旧电梯适应性不足,现有标准多基于新设备特性制定,未充分考虑服役超 15 年设备的材料老化阈值,易出现“合规
性检验”与实际安全性能脱节。
(三)检验效率与成本问题
全项检验需停运电梯 4-8 小时,商业楼宇高峰期停运损失显著。高精度检测设备普及率不足,中小型机构依赖“手感判断”“经验评估”等主观性方法,数据重复性差。重复检验现象突出,未形成基于风险等级的差异化检验策略,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四、检验方法的改进建议
(一)技术升级
智能化检测工具的引入可突破传统手段局限。部署红外热成像检测模块,通过温度场分布识别钳体内部应力集中区域,精准定位隐蔽裂纹;搭载高频振动传感器监测联动机构运行状态,通过频谱分析预判轴承磨损或紧固件松动趋势。动态模拟测试系统的开发是关键突破方向,采用液压伺服加载装置模拟超速工况下的制动力变化,结合高速摄像记录楔块夹持过程,实现制动间隙、动作响应时间等参数的动态测量。此外,研发微型制动力矩传感器集成于钳体,直接采集制动过程中的扭矩曲线,解决传统间接推算方法的数据偏差问题。
(二)流程优化
分级检验机制需基于风险评估动态调整。按电梯使用年限与运行频率划分风险等级,高风险设备缩短检验周期至 6 个月,低风险设备延长至 18个月,并增加关键参数抽检比例。电梯物联网(IoT)系统的深度应用可实现预测性维护:通过实时采集安全钳动作次数、制动温度等运行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寿命预测模型,提前触发维护预警。例如,当监测到某批次安全钳弹簧刚度衰减速率异常时,自动推送专项检查任务,避免突发性失效。
(三)标准与规范完善
专项检验标准体系需覆盖全类型安全钳。针对智能调节式、磁悬浮电梯专用等新型产品,制定包含电磁兼容性测试、软件逻辑验证的专项规程;对老旧电梯,补充材料老化评估指标,明确疲劳裂纹允许阈值。检验人员资质认证应强化技能实操考核,增设智能化设备操作、动态数据分析等培训模块,并建立年度继续教育制度,确保技术能力与检测手段同步升级。
(四)案例数据库建设
典型故障案例库的系统化建设可提升诊断精度。按“故障现象-检测数据-失效机理-解决方案”框架,收录钳体裂纹、联动卡滞等 20 类典型案例,标注关键特征参数。推动行业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检验数据脱敏共享,支持跨机构案例检索与失效模式比对。定期组织行业研讨会,发布年度故障分析报告,提炼共性问题并形成检验指南,促进经验向标准化解决方案转化。
结语
安全钳检验技术的创新与优化是保障电梯安全运行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梳理安全钳的故障成因与检验瓶颈,提出需从多维度推进检验体系升级:技术层面引入智能化检测工具与动态模拟系统,突破传统手段的时空限制;流程层面构建分级检验与物联网预测性维护机制,平衡安全监管与运行效率;标准层面完善专项规程与人员培训体系,适应设备技术发展需求;数据层面建立案例数据库与行业共享平台,促进经验转化与协同创新。上述措施的综合实施,将为城市电梯安全管理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构建更可靠的垂直交通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刘祺,付学强. 电梯检验中的安全隐患探索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25,(12):137-139.
[2]王成华,郑大伟,王学忠,等. 电梯新规检验中轿厢限速器-安全钳试验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25,41(05):42-46.
[3]林杰,路天宇,虞华斌. 电梯检验中的主要危险源分析与安全保护措施探讨[J].模具制造,2025,25(03):246-248.
(出生 1985 年 08 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西省大同市(省和市),学历本科,单位大同综合检验检测中心,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电梯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