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赵军
文山学院 基建管理中心 湖南澧县 663099
前言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对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提出较高的要求,随着高校基建工程项目规模扩大,工程质量隐患成为重要关注点。由于高校基建工程的复杂性不断提升,在工程管理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如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严重威胁工程项目质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高校基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促进高校基建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高校基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人员短缺
在高校基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够专业化的情况,部分人员缺少系统化工程管理培训,执业资格认证持证率较低,致使施工图审核、技术交底这些关键环节屡次出现漏洞,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质量管理效果[1]。
1.2 组织结构边缘化
高校基建工程管理部门常常被当作“后勤保障”职能机构,在组织架构中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没有实质性的决策权力。在工程项目决策上,周期较长,容易引起工期延误。同时,各个部门的职责界限不清,合作效率较低,可能会导致施工中出现各种纰漏。
1.3 监理职能弱化
监理行业内形式化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工程质量管理中,项目监理日志存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部分隐蔽工程验收没有外聘第三方机构来监督。同时,监理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对于关键施工技术,缺乏有效的把控能力,无法完全保障施工质量。
1.4 风险管控较为滞后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大多偏重“事后检验”,无法做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测。由于风险识别机制的不完善,风险管控较为滞后,导致无法及时识别潜在的风险问题,从而容易放大安全隐患,在影响工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2]。
1.5 制度建设落后
高校基建属于高校建设的一个职能部门,但在建设上同样存在制度建设弱,制度更新不及时、不与时俱进的特点,导致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制度建设的落后性,导致工作开展起来无法与当下建设相匹配,但又必须按照已有高校制度执行,会造成大量资源、工期、成本等方面的浪费。
2 高校基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建议
2.1 组织架构优化
设立独立的质量管理监督小组,由基建部门、审计机构以及使用单位代表,再加上外部专家团队,共同承担质量方针制定以及重大技术方案评审任务。高校项目实施“项目经理+专业工程师”双轨制管理模式,项目经理统筹协调,专业工程师分管,以有效降低交叉作业冲突的发生频率,缩减施工工期。此外,建立跨部门协同平台,依托 BIM+OA 融合平台,做到高校基建、设计、施工、监理、勘察各单位各阶段数据的及时交流,缩短图纸会审时间,提升变更指令处理速度。
2.2 全流程质量管控
(1)计划阶段
编制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明确关键工序的质量标准与验收方法;建立材料溯源系统,采用 RFID 技术,对钢筋、混凝土等重要建材,开展全生命进程的动态追踪与管控,以提升材料的合格率,有效地阻止假冒伪劣材料流入施工环节。
(2)执行阶段
实施动态化施工技术交底,要求施工单位采用 BIM 或虚拟现实(VR)技术等现代技术,模拟复杂的节点施工场景,有效地提升作业人员对于技术规范的掌握程度以及操作技能,进而降低施工出错率。同时,对于隐蔽工程,实施“举牌验收”,由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联手,对关键工序节点,拍照留存,上传到区块链技术搭建的平台,有效降低隐蔽工程质量返工比例。
(3)检查阶段
在检查环节,实施第三方飞行检查,通过委托质监部门、行业专家或其它高校基建管理人员,进行随机抽检,把检测结果加入施工单位的信用评定体系中,以降低工程质量投诉率。同时,针对深基坑、高支模等高风险施工区,利用智能监测系统,对结构的变形、下沉等潜在风险进行及时监督和预警,从而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4)改进阶段
搭建质量缺陷数据库,构建含有超过五千个缺陷数据的知识库,为工程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支撑。同时,实施后评价机制,项目竣工验收后一年内开展功能性能评定,将该评定的结果作为施工单位信用评价的主要参照依据[3]。
2.3 搭建智能化质量管理平台
在数字化技术赋能下,充分运用 BIM 技术,把建筑、结构、机电这些多专业数据整合起来,防止设计阶段出现各种冲突状况,并有效降低图纸出错率。同时,实施 4D 施工模拟,基于 BIM 技术,创建进度计划模型,对施工流程实施动态优化,并灵活调整,通过模拟分析,缩短施工周期。运用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引入智能工地系统,在高校基建工程项目推进过程中,合理部署摄像头和各种传感器设备,做到对人员活动路线、设施运作情况以及环境参数等众多数据的即时收集,并在施工过程中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设备故障问题,有效降低风险发生概率。还可以搭建质量预测模型,以历史数据为基础,搭建机器学习模型,对混凝土强度、钢筋腐蚀程度这些关键指标进行精确预测,以实现质量隐患精准预警[4]。此外,利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的可信度,实现质量记录不可篡改。具体而言,把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材料检测报告、验收记录等关键数据的存证管理当中,明显增强信息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2.4 构建风险防控体系
为了实现前瞻性质量管理,在高校基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搭建中,应构建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在风险识别与评估上,运用 FMEA 分析法,按照风险的严重程度、出现频率、检测难度这些核心要素,创建系统化的评价架构,识别工程项目的高风险工序,然后针对这些环节制订专门的管控计划,从而保证工程安全有序地开展。与此同时,实施蒙特卡洛模拟,利用量化分析方法,将工期、成本以及质量风险的概率分布情况进行量化,通过结合实际高校基建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数据模拟,依据模拟结果,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灵活调整[5]。
实施应急预案动态化管理,通过建立分级响应机制,按照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创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这四个等级的应急反应系统。例如,在工程项目地震应急预案当中,红色预案要求在 30 分钟之内完成人员疏散;橙色预案表明,必须在 2 个小时内完成对建筑物结构安全性的评定工作。同时,搭建数字化演练平台,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营造火灾、建筑坍塌等突发事件的仿真环境,明显加快应急响应速度,并定期进行模拟训练,在突发事件到来时,以有效缩短人员疏散的时间。
结语:在高校基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高校基建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基建部门决策力有限、学校流程冗长、风险管控滞后等,导致实际工程管理质量效果不佳。对此,通过结合当前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策略,通过全面重塑组织架构,加强全流程管理,依托数字化技术等制度创建完善的全时段风险防控体制,进而有效推动高校基建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朝着智能化、精细化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1]王春艳.企业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化策略[J].投资与合作,2021(08):189-190.
[2]韩治宇.电力系统基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优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21.
[3]闫思璐.全过程视角下土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与优化[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4):94-98.
[4]闫思璐.全过程视角下土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与优化[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4):94-98.
[5]郭少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与产品质量监管的融合策略[J].产品可靠性报告,2024(08):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