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园林绿化工程中树木的配置方式

作者

吴丹

安庆市皖圆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省安庆市 246001

引言

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其树木配置方式直接影响景观质量与生态服务功能。随着"双碳"目标推进及人居环境需求升级,传统以观赏性为主的配置模式正转向生态优先、多功能协同的综合体系。本文基于植物生态学与景观设计学理论,结合典型案例,系统梳理树木配置的核心原则与技术方法,探讨不同配置方式在生态调节、文化表达等方面的作用机制,为现代园林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1 园林树木配置原则

1.1 树木特性与环境相适应的原则

园林树木的配置必须与当地的生态条件相适应,做到“适地适树”。树木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它有自己的生长发育特性,同时又与其所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生态关系。因此,在进行配置时,要在充分了解树木习性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树木配置设计,确保树木与环境条件相协调。例如,在庭院的孤植树最好选择寿命较长的慢生树种。另外,应尽量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乡土树种,谨慎使用外来树种,避免因其不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而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1.2 景观艺术性原则

树木配置需通过形态、色彩、季相的组合形成美学效果。中国古典园林常利用松的苍劲、竹的挺拔、梅的傲骨构建"岁寒三友"景观,通过象征手法强化意境表达。现代配置更注重动态视觉体验,如临沂祊河岸边的好人园,采用红枫与南天竹的色彩对比,在秋冬季节形成绚丽景观,同时通过造型黑松的姿态呼应雕塑的刚毅特质。色彩设计上,应遵循"基调-主调-点缀"层次,以绿叶树种为基调,色叶树种为主调,开花植物为点缀,形成和谐而富有变化的视觉效果。

1.3 功能协同性原则

不同园林空间对树木功能需求差异显著:行道树需具备遮阴、降噪、抗污染特性,如法桐的林冠覆盖率达 70% 以上时,可使夏季街道温度降低3-5°C ;公园绿地则需兼顾游憩与生态功能,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的复层结构,其滞尘能力比单一草坪提升 50% 以上。配置时需根据功能定位选择相应树种,如固碳能力强的杨树(年固碳量可达 20kg/ 株)适合生态廊道,而观赏性强的碧桃、紫叶李则适用于庭院景观。

2 核心配置方式

2.1 基本配置形式

孤植是突出单株树木观赏价值的方式,常用于庭院中心或草坪焦点,选择树形优美的树种如白皮松、造型黑松等,其个体形态可成为视觉中心。对植多应用于入口两侧,如沂蒙好人园入口的冬青球对称配置,形成庄重的引导序列。列植主要用于行道树或边界界定,采用等距种植形成韵律感,郑州市采用法桐列植形成的林荫道,降噪效果可达 20 分贝以上。丛植是 3-10 株树木的组合配置,通过树种搭配形成局部景观单元。研究表明,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的丛植组合,在碳汇量上比单一树种提升 40% 。群植则由数十株树木构成群落,需考虑种群结构的合理性,如采用"上层杨树 + 中层紫叶李 下层南天竹"的组合,既保证生物多样性,又形成丰富的垂直景观。

2.2 季相变化与色彩配置

植物的季相变化是园林景观动态美的重要来源,配置时需合理安排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观表现。春季可配置樱花、海棠、迎春等花木;夏季以合欢、栾树、紫薇等遮荫花木为主;秋季突出枫香、鸡爪槭、银杏等色叶树种;冬季则依靠松、柏、竹等常绿植物构成景观骨架。色彩配置可通过叶色、花色、果色的组合实现。叶色方面,可将深绿、浅绿、黄绿等不同色度的树种搭配,如香樟(深绿)与银杏(浅绿)组合;色叶树种如紫叶李、红枫可作为点缀,形成视觉焦点。花色配置需注意花期衔接,通过分层种植延长观赏期,如白玉兰(早春)、紫薇(夏季)、木芙蓉(秋季)的组合可保证季季有花。

2.3 群植

群植通常由几十株树木成群配植而成,体现树木较大规模的群体形象美,在园林景观中主要作为背景或伴景。采用群植配置时,同一树种组成的单纯树群郁闭度较高,景观特征显著;多个树种组成的混交树群层次丰富,景观的色彩、姿态变化明显。群植多采用复层混交、小块状混交及点状混交形式,树木间距疏密有致,任意相邻三株树木多呈不等边三角形布局。群植多用于大面积开阔场地,如靠近林缘的大草坪、小山坡、小土丘及有宽广水面的水滨。

2.4 科学规划种植与养护管理

在园林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植物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合理规划种植。首先,调查本地区易发生的病虫类型,减少引进其喜食的植物种类,多规划抗病性强的物种。其次,注意植物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和生态平衡原则,避免盲目引进外来植物和树种单一化等现象的发生,通过科学的植物配置,提高园林植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最后,加强养护管理,对植物定期浇水、施肥、除草、修剪等。合理的养护管理可以提高园林植物的美观性,增强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例如,及时修剪病虫枝、枯枝等,可以减少病虫源;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植物的长势,提高其抗病虫能力。

2.5 地域特色与文化表达

树木配置应体现地方风格,突出地域特色。北方园林可多用松柏、海棠、榆叶梅等耐寒树种,表现雄浑大气的风格;南方园林则可选用棕榈、榕树、山茶等亚热带树种,展现温婉秀美的特色。同时,可通过植物的象征意义传递文化内涵,如以松竹梅象征君子品格,以荷花表达清廉,以桂花寓意富贵,使园林景观兼具物质功能与精神价值。

2.6 资金投入与资源整合

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园林绿化树木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该工作的资金投入。此外,还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病虫害防治工作。例如,对于参与病虫害防治项目的企业,可以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对于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或奖励,鼓励其投入病虫害防治的公益活动中。同时,还可以建立合作机制,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互利共赢。整合园林、林业、农业等部门的资源,建立病虫害防治的协同工作机制。各部门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和资源基础,通过加强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 优化策略与展望

3.1 配置技术优化

建立"生态-景观-文化"三维评价体系,在树种选择中增加固碳能力、文化象征等指标权重。推广乡土树种应用比例,建议城市园林中乡土树种占比不低于 70% ,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3.2 未来发展方向

结合智慧园林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配置方案,如根据实时监测的温湿度数据调整乔灌比例。探索"近自然"配置模式,模拟当地顶级植物群落结构,减少人工干预,构建自我维持的园林生态系统。

结语

园林绿化工程中树木的配置是一门融合生态学、美学与文化学的综合技术,其核心在于实现生态功能、景观效果与人文内涵的统一。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树木配置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一是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强调构建近自然的植物群落;二是强化生态服务功能,如通过合理配置提高碳汇能力、改善微气候;三是深化文化表达,实现植物景观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卢颖娟,施昭.园林绿化树木的病虫害防治现状及方法[J].花卉,2024(6):169-171.

[2]徐敢超.园林绿化树木的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对策[J].河北农机,2024(11):115-117.

[3]黄宇恒.园林绿化树木的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对策[J].农技服务,2023,40(3):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