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与探索
左珊珊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四中学
一、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单元教学以其系统性、整合性和情境化的特征,成为突破传统碎片化教学模式的重要路径。该模式强调以核心概念为统领,通过结构化设计促进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提供支撑。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鱼类”作为脊椎动物的重要类群,其形态结构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性演化、生理功能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联性,均为落实生命观念与社会责任培育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本研究以大单元理念重构“鱼类”教学内容,旨在探索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实践策略。
二、大单元教学设计框架
2.1 情境创设:真实性驱动学习动机
以“筹建胜利四中动物标本展览馆”为项目背景,要求六年级(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参与“水生生物展区”规划。该情境紧密关联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角色代入(策展员、解说员)激发学生责任意识,使知识学习自然嵌入问题解决流程,实现从“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的转化。2.2任务设计:综合性促进能力整合
核心任务包括:
导览图设计:依据生物分类与生态特征规划展区布局;
解说视频制作:基于科学证据阐述鱼类形态-功能-环境适应性关系。
任务涵盖知识获取(生物学)、技术应用(多媒体)、表达协作(语言艺术)等多维能力要求,体现“做中学”的实践导向。
三、“鱼类”大单元教学实施路径
3.1 前置学习:自主建构知识基础
布置学生预习多种多样的鱼,包括鱼类的分类、常见淡水鱼和海水鱼的种类,以及四大家鱼混养技术的原理。通过预习检测,让学生自评,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同时也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这种先学后教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2 实验探究与知识构建
3.2.1 形态-功能适应性探究
学生依据观鱼指南,小组合作观察鱼的体色、体形、体表和体侧。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的步骤,直观感受鱼的外形特点,并思考这些特点对其水生生活的意义。例如,发现鱼的背深腹浅体色具有保护作用,流线型体形可减小在水中运动的阻力,体表的鳞片和黏液有助于保护身体和减少摩擦等。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2.2 运动机制探究
实施“假设-验证”式学习流程。观察鱼的运动器官——鱼鳍,根据鳍的分布位置与形态差异假设各种鱼鳍的功能,然后通过抓鱼感受动力来源,再观看探究鱼鳍作用的实验视频,得出尾鳍控制运动方向,胸鳍、腹鳍、背鳍、臀鳍保持身体平衡的结论,明确鳍是鱼的运动器官,且鱼的肌肉为运动提供直接动力。最后构建“肌肉收缩-鳍面调控-流体动力”运动模型。
3.2.3 呼吸系统实证探究
设计进阶式证据链收集。(1)宏观观察:学生合作探究鱼的呼吸,观察鱼呼吸时口和鳃盖后缘的张合情况。(2)示踪实验:通过在鱼口前滴火龙果汁观察流出位置,推测呼吸时水中气体成分的变化。(3)气体检测:借助 BTB 溶液遇二氧化碳变色以及溶解氧传感器测量水中溶解氧的变化,获取科学证据,证明流出的水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进而了解鳃作为呼吸器官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理解鱼儿离不开水的原因。通过多层级证据印证鳃的气体交换效率及“鱼水依存”关系的生物学本质。这一系列实验操作和证据收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证意识。
3.3 概念统整与价值升华
通过对鱼的外形、运动和呼吸等方面的探究,引导学生构建鱼的主要特征概念,即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同时,拓展鱼与人类的关系,涵盖养殖业、捕捞业、食用、观赏、药用等多个领域,并引入相关文化典故,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及渔业法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
四、教学实践的效果与反思
4.1 实践成效
学生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对鱼类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和深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锻炼。从课堂检测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鱼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作业中,学生为鱼类灵动水展馆设计的布局方案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4.2 存在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参与度不均衡,存在个别学生主导、部分学生被动参与的情况。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材料和设备的限制,一些实验无法让每个学生都充分操作体验。此外,在知识拓展环节,对于一些文化典故和法律知识的讲解,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未能完全将其与生物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4.3 优化策略
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和监督,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定期轮换角色,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增加实验材料和设备的投入,可以加入虚拟仿真实验和显微摄影共享系统,优化实验教学安排,让学生有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对于知识拓展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设计“成语中的生物学”思辨活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
五、结论
本研究证实,大单元教学模式通过“情境-任务-探究-拓展”四阶设计,能有效实现初中生物知识的深度整合与素养转化。在“鱼类”教学中的成功实践,为脊椎动物类群教学提供了可复用的范式。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大单元评价量表的科学化设计;跨学科主题(如仿生学)的有机融入;数字技术对探究过程的赋能路径。唯有持续优化单元架构与实施策略,方能在生物课堂中真正培育出具备科学精神与社会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