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及竣工资料编制
冯梅
四川省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工程资料作为施工全流程与项目整体状态的系统性记录与总结,既是直观呈现工程质量水平的重要载体,也是竣工验收环节的重要依据。对工程技术资料实施高效管理,不仅能为后期养护、改扩建等工作提供精准的技术参照与数据支撑,更通过施工细节的追溯强化工程安全保障能力。对此,要搭建规范化的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体系,以科学模式编制竣工资料,并建立严格的存档与追溯机制,从根源上规避资料遗失风险,确保其在工程全生命周期中不断释放应有价值。
一、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和竣工资料编制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工程技术资料是支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础性要素,而规范编制的竣工资料则为工程后续运营维护提供依据。这些资料系统承载着施工关键信息与技术数据,包含工序参数、质量检测结果等内容,其有效管理是保障工程管理形成的重要支撑。若轻视技术资料与竣工资料的管理工作,很容易导致后期运维出现系统性漏洞,一方面,因缺乏完整数据支撑,很难精准判断结构状态或排查潜在隐患,会直接阻碍工程正常运转。另一方面,重要信息的缺失会掩盖施工阶段的隐性缺陷,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暴露并演变为安全风险,对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在这样的前提下,应构建全流程资料管理机制——从施工环节便着手规范收集,确保数据实时记录、全程可追溯,通过标准化存档流程实现妥善保管,在做好防潮防损等物理防护的同时建立电子备份体系。严格执行审核校验环节,通过多级复核杜绝数据失真或遗漏,以此来全面保障资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也为工程全周期管理筑牢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现状
(一)资料收集滞后
施工资料收集的滞后性,究其本质,是项目管理中资料管控环节的失灵。许多企业对资料管理的轻视,并非偶然现象,而是管理意识层面的缺位——相关负责人将资料工作视作附属流程,未能了解其作为工程实体佐证的核心价值,导致资料的生成与收集长期处于被动状态,这不仅为资料丢失埋下隐患,更催生伪造补录的操作空间。建筑施工环节繁多的特性,本就对跨部门协同有着较高要求,而交接机制的模糊与责任传导的弱化,会进一步加剧资料流转的梗阻,时常出现工序已完成,却因交接断层导致资料去向不明,形成“工程推进与资料留存”的脱节。
(二)资料完整性不足
竣工资料编制中的问题,实则是项目管理体系运行失效的显性表征,远非单纯的文件疏漏所能概括。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前置审批文件的归档缺失,到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材料进场复检报告等过程性资料的链条断裂,再到竣工图与设计变更实况的脱节,这些问题共同构成资料完整性的核心。其根源在于过程管控的粗放化、责任划分的模糊化与交接机制的非标准化,尤其在地下防水等隐蔽工程领域,资料残缺直接导致施工细节与质量溯源的途径阻断。这种系统性缺陷的连锁后果显而易见,在工程质量纠纷中,重要资料的缺失会让责任认定陷入困境,延缓问题解决进程。尤其在审计核查时,原始凭证的匮乏则会引发经济争议,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及竣工资料编制策略
(一)及时整理和归档
技术资料编制应构建“进度同步”的管理模式,资料的整理归档需与施工进度匹配,确保数据更新节奏与工程推进节点精准契合。涉及具体数据时,须通过多层级交叉核验消除误差,筑牢数据精准性根基。相关负责人要对工程质量进行核验,确认无误后履行签字程序,再完成文件的即时归档存储。为提升管理效能,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推动纸质档案向电子资料转化,这样既能优化存储效率,又通过数字化检索增强后期调用便捷性,助力资料管理效率升级。工程技术资料的核心构成包含工程材料信息与质量验收记录两大范围,当前,部分单位存在重验收资料、轻材料管理的认知偏差,实则材料管理是质量管控的首要环节——要严格核验材料质量,明确规格、性能等参数,将材料指标与施工标准逐项比对,确保完全满足施工要求,即便材料检测不合格,其结果也要如实记录存档,为质量追溯与责任界定提供原始依据。而在资料编制过程中,要严守规范准则。用语精准、表述严谨,杜绝错别字与随意涂改,对复杂内容要辅以清晰标注与说明,提升资料可读性。当编制完成以后,要立即启动归档与送审流程,以时效性保障资料价值,并建立动态保管机制,定期补充更新信息,通过校准确保资料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为工程全周期管理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
(二)过程技术资料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构建标准化工作流程,是突破过程资料管理效能瓶颈的基础性工程。施工单位要在项目启动阶段即完成资料管理计划的前瞻性规划,明确资料生成节点、责任主体、编制规范与审批链条,构建覆盖项目全周期的要素管控体系。具体来说,可以按照施工阶段划分为三大核心管控节点,施工准备阶段聚焦施工组织设计、图纸会审记录等指导性文件的规范性;施工实施阶段强调材料进场验收记录、隐蔽工程签证等过程资料与实体进度的同步性;分部分项验收阶段则需把控检验批验收记录等成果性资料的完整性。每个节点都要设定清晰的质量基准与时限红线,通过“节点控制、标准约束、时效管控”的完整机制,推动资料管理从被动补录转向主动生成,为资料的真实性、连续性提供全流程保障,并从机制方面夯实过程资料的管理基础。
(三)重视技术总结
工程竣工后,利用施工技术总结对全程实施系统性复盘,既梳理重要工序与实施逻辑,为质量追溯和问题排查提供依据,也为后续同类工程积累技术经验。施工技术总结应包含工程概况、施工流程、任务完成情况、质量验收结果及经验反思等内容,所有相关文件要汇编成册,采用标准 A4纸打印并附详细目录,按规范存档保管。而竣工图作为工程最终状态的直观载体,是文字资料的重要补充,应与文字记录相互印证形成完整档案。竣工图须经施工单位加盖竣工图专用章并履行签字手续以后,可具备法律效力,且需与原施工图一并归档保管。如果工程竣工时无重大变更,原施工图可以直接作为竣工图使用,若涉及结构形式、施工工艺、平面布局或项目范围等重要调整,则必须在原图基础上据实修改补充,确保竣工图与工程实际状态完全一致。对于发生重大结构性调整的项目,应依据竣工测量数据重新绘制竣工图,以此来保障其权威性和准确性。
结束语:
总之,工程技术资料管理与竣工资料编制,既是工程全周期管理的收官环节,也是后续运维的核心数据基础。只有以规范为准则、以精准为核心,才能让这些资料真正成为工程质量的客观见证、安全底线的坚实保障,更为建筑生命周期的持续延展筑牢数据根基。
参考文献:
[1] 乔武生,王海东.浅谈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及竣工资料编制[J].现
代国企研究,2018,(02):129-129.
[2] 刘敬闯. 浅谈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及竣工资料编制[J]. 居
业,2017,(02):137-138.
[3] 李学娟.论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及竣工资料编制[J/OL].中文科技
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16(5)[2016-04-27].201023544397241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