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改背景下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

黄用秀

六安市叶集职业学校 安徽六安 237421

前言:

中职教育领域当下正经历着巨大变革,这股变革的力量源自新课改浪潮的强力推动。基础会计教学在中职教育中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关键一环,所以其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刻不容缓。传统的教学模式,太看重理论,对实践却不太重视,学生学的知识和企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没办法满足现在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高要求。新课改明确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特别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那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必定要紧紧跟上这股趋势,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尝试引入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创新方法,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牢牢掌握会计技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一、理论重构,从知识传递到能力本位的范式转型

传统中职基础会计教学,长期以来都陷入“理论灌输—机械练习”的怪圈里。教师总是依赖教材章节顺序来推进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会计要素、复式记账这些抽象概念,导致知识内化率较低。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能力本位(CBE)理论为教学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它的核心就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来重构教学内容[1]。就拿《基础会计》中“主要经济业务核算”这一章节来说,教师就可以打破教材原有的编排逻辑,把企业筹集资金、供应过程、生产过程等五个环节的核算方法整合成“资金循环链”。然后通过设计“模拟企业一个月经济业务处理”项目,引导学生从资金流入(筹资)到流出(利润分配)的全流程中,去理解会计分录的编制逻辑。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教师要提前准备好某制造企业12 月的期初数据以及 30 笔典型经济业务原始凭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从凭证审核到报表编制的完整流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直接讲解“借贷记账法”规则,而是通过设置“业务处理卡点”,比如供应过程材料采购与付款的账务处理矛盾这种情况,迫使学生自己去探究资金运动与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采用这种模式,学生在“错账更正”“成本计算”等实操环节的正确率对比传统教学能有明显提升,还能更准确地解释“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与生产成本的勾稽关系。

二、技术赋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

中职学生,大多有“理论畏难、实践渴求”这样的学习特点,传统课堂在知识深度和实践趣味这两方面很难兼顾好。而混合式教学则不同,它通过“线上资源预习—线下实操深化—线上测评反馈”这样的闭环设计,能有效解决这个难题[2]。就说“会计凭证”这一章节,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平台开发“原始凭证填制规范”系列视频,把支票、发票等 20 种常见凭证的填制要点,拆分成 3—5 分钟的短视频,每个视频结尾还设置“找茬挑战”,比如故意在视频里展示错误填制的增值税发票,让学生通过弹幕提交错误点,这种“错误驱动学习”的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对凭证要素的记忆准确率。线下课堂,则可以打造成“凭证处理工作坊”。教师提供某商业企业 12 月的进销存原始凭证,让学生以“会计主管”的身份完成凭证分类、审核以及记账凭证编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凭证处理进度看板”实时展示各组完成情况。要是哪个小组进度滞后,就启动“专家门诊”,教师现场指导;要是哪个小组提前完成,就开放“高阶任务”,比如设计凭证传递流程优化方案。课后,学生要通过平台提交“凭证处理反思日志”,教师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日志里的高频问题,比如“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装订错误”,然后针对性地推送补救学习资源。

三、场景浸润,真实职业情境的沉浸式构建

会计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教学必须突破“教室边界”,构建和职场无缝对接的学习场景。拿“财产清查”这一章节来说,教师可以和本地商超合作建立“校中店”实训基地,把库存商品盘点、账实核对等任务转化成真实的工作场景。具体实施的时候,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小企业会计准则》里关于财产清查的规定,然后带着学生进入合作商超的仓库,面对堆放杂乱的日用品开展实地盘点。在盘点过程中,教师可以刻意设置“障碍”,比如部分商品条码磨损,导致无法通过扫码枪识别。这就迫使学生采用“目测估数”“邻近商品比对”等应急方法,并且记录处理过程。回到教室后,学生要根据实地盘点数据编制“财产清查结果报告表”,对盘盈盘亏项目提出处理建议。教师可以邀请商超财务主管参与成果评审,针对学生提出的“建立商品二维码动态管理系统”等创新方案给予职业反馈。这种“真实问题—职业方法—行业评价”的闭环设计,能让学生对“永续盘存制”与“实地盘存制”适用场景的理解,从教材文字转变成了职业判断能力。

四、评价革新,从结果判定到过程赋能的转型

在传统会计教学评价里,期末笔试占的比重太大,这就使得不少学生出现“平时松松垮垮、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状况。新课改所提倡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采用了“过程性记录 ⋅+ 阶段性诊断 + 终结性反馈”这种多维度的评价方式,能够持续为学生学习能力赋能。就“会计核算程序”这一章节来说,教师可以设计“会计循环闯关赛”的评价活动,把记账凭证编制、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等环节拆分成 5 个关卡,每个关卡都设置“基础任务”和“挑战任务”。“基础任务”可以是正确登记三栏式明细账,“挑战任务”可以是设计科目汇总表编制流程。学生每完成一个关卡,就要通过“学习档案袋”提交操作视频、错误记录以及改进方案,教师可以依据“任务完成度”“问题解决策略”“团队协作表现”这三个维度给出形成性评价。到了最终关卡“财务报表分析”,学生要结合前四个关卡的数据,撰写《某企业 12月财务状况分析报告》。教师可以邀请企业会计人员参与评审,从“数据准确性”“分析深度”“建议可行性”这三个角度给出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能让学生不再一味追求“标准答案”,而是更注重“问题解决过程”。

总结:总体而言,借助理论重构、技术赋能、场景浸润以及评价革新这四大策略,中职基础会计教学能够实现从“知识传递”到“能力生成”的转变。这种转变不只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更能培养他们“终身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核心素养,为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可以复制的实践范例。

参考文献:

[1]简惠琴. 新课标背景下的《会计基础》教学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2,(06):74-75.

[2]邹亚明. 新课改下的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创新探讨[J].新课程(下),2011,(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