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低年级学生运动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徐志刚 陈丽丽

营口理工学院附属小学 辽宁营口 115000 营口市西市区英华小学 辽宁营口 115004

引言

儿童阶段是身体与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运动不仅可以促进骨骼、肌肉和心肺功能的健康发展,还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团队协作能力。小学低年级(1-3 年级)学生正处于运动兴趣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运动习惯的早期养成对终身健康具有深远影响。然而,现实中许多小学生运动参与不足,运动习惯不稳定,甚至出现久坐行为,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分析影响小学低年级学生运动习惯养成的因素,并提出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运动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

低年级学生运动习惯养成,家庭是首要环境,家长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孩子,家长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跟孩子共同锻炼,可以提高孩子对运动的兴趣,还能增进亲子互动,培养孩子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家庭提供的物质条件,像运动器材、活动空间、安全场地,会影响孩子运动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家庭生活方式会悄悄影响孩子的运动习惯,长时间用电子产品、不参加户外活动,会让孩子总坐着、不爱运动,提倡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像亲子户外运动、家庭散步,能让孩子养成规律运动习惯并坚持下去。

(二)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学生日常活动的关键地方,学校环境、课程设计以及校园文化会极大影响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科学的体育课程可满足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用游戏化教学和分层训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运动参与度,多样课外活动,像运动兴趣小组、校内比赛和体育节,让学生有更多实践机会,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挑战意识,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包含教师示范、同伴鼓励以及运动奖励机制,可增强学生对运动的认可和自我驱动,让运动行为慢慢变成自发习惯,形成长期规律运动模式,对健康发展有好处。

(三)个人心理与行为因素

个人心理方面的特征以及行为上的习惯是运动习惯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影响着他们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兴趣高的学生主动找运动机会,在运动过程中收获乐趣和成就感,进而持续参与,自我管理能力对规律运动行为很关键,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能合理安排时间,身体状况会对学生参与运动的程度产生影响,身体差的学生或许因不适而抵触运动,设计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学生可逐渐适应运动,积累积极的体验,养成稳定且长期的运动习惯。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运动习惯养成的策略

(一)家庭引导策略

家长要在孩子养成运动习惯时做好示范和引领工作,家长自己积极参与运动,多和孩子进行亲子互动,可使孩子在模仿过程中自然形成对运动的兴趣,安排亲子运动时间、共同参与户外活动和家庭运动项目,可使孩子在愉悦氛围中形成运动意识,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慢慢养成规律运动习惯。家庭需为孩子提供充裕的物质与精神鼓励,使孩子能持续进行运动,合理规划家庭空间、购买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运动器材,还可以鼓励孩子体验不同运动项目,可提升孩子运动积极性,家长需科学规划孩子作息,把控孩子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指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和日常锻炼。

(二)学校支持策略

学校应当优化体育课程设计,让课程内容既贴合低年级学生身体发展情况,又具备趣味性和挑战性,安排灵活的课堂活动、采用游戏化教学和分层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运动自信,养成长期运动习惯。增加课外体育活动能让学生有更多自主运动的机会,学校可开办多种运动兴趣小组、组织校内运动竞赛、举办体育节和运动主题活动,让学生按自己兴趣选参与内容,学生参与课外运动,学生既能锻炼身体,同时增强团队协作和社交能力,让运动成为生活里必不可少的部分,促进运动习惯养成。营造积极校园体育文化可促使学生建立运动认同和自我驱动意识,学校能开展运动主题宣传、设“运动之星”奖励、组织日常打卡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氛围中感受运动的重要性与乐趣,教师、同伴的榜样作用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运动自觉性,稳定形成好的运动行为模式。

(三)个人发展策略

激发学生自身的运动兴趣是运动习惯养成的关键。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通过游戏化教学、趣味比赛和多样化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通过积极的体验和乐趣,学生会主动寻求运动机会,并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规律运动的行为习惯。关注学生身体适应性训练对于运动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发展水平,安排循序渐进的运动项目和适当的训练强度,确保运动安全和舒适性。通过逐步适应运动强度和频率,学生在运动中获得积极体验和成就感,从而激发运动兴趣,稳定地养成长期运动习惯。

结论

小学低年级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是家庭、学校和个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通过示范、物质支持和健康生活方式为孩子提供基础保障,学校通过科学课程、丰富课外活动和积极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参与,而学生自身的兴趣、动机、自我管理能力和身体素质则决定了运动行为的持续性。要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必须在家庭教育、学校教学和个体发展之间形成合力。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干预与引导,学生能够在愉快、安全和持续的运动环境中,逐步养成规律的运动习惯,为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培章,王永娜. 巧创海绵棒游戏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基本运动技能[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5,6(11):140-142.

[2]金敏. 跳绳运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视野,2024,(08):107-109.

[3]成璐,王丹丹,饶子龙,等. 韵律活动发展小学低年级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课堂实践研究[J].体育教学,2023,43(06):49-51.

作者简介:徐志刚(1978.3.17),性别:男,籍贯:,民族:汉,学历:大学,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