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干旱区输水河道岸稳定性与植被恢复力协同提升途径
张瑜
靖边县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身份证号码:612725198410201823
引言
西北干旱区降水少、蒸发强,水资源短缺制约区域发展,输水河道作为水资源调配关键通道,对保障各类用水意义重大。但该区域特殊环境使河道面临双重挑战:岸坡多为松散沙质土,受输水期水流冲刷、非输水期风力侵蚀与冻融作用,失稳问题频发,影响河道寿命且加剧水资源浪费;极端条件还限制周边植被生长,覆盖率低、恢复难,薄弱植被又加剧岸坡失稳。当前治理多为单一模式,忽视二者协同,存在明显弊端,故解析耦合机制、探索协同提升途径,是破解河道“生态-工程”困境的关键。
一、西北干旱区输水河道岸稳定性与植被恢复力的耦合关系
(一)岸稳定性对植被恢复力的制约作用
岸坡稳定性是植被生长的基础,岸坡失稳直接破坏植被生存的物理环境。首先,岸坡坍塌、滑坡会掩埋已种植的植被,导致植被大规模死亡,中断植被恢复进程;其次,松散的岸坡土壤在风力与水流作用下易发生侵蚀,使植被根系暴露,失去土壤固持与养分供给,加剧植被退化;此外,岸坡失稳引发的土壤颗粒迁移,会改变土壤质地——细颗粒土壤流失后,残留的粗颗粒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更差,进一步恶化植被生长的土壤条件,形成“岸坡失稳-土壤退化-植被难恢复”的连锁反应。
(二)植被恢复力对岸稳定性的促进作用
健康的植被覆盖是提升岸坡稳定性的生态屏障。植被通过“根系固土+冠层防护”的双重作用增强岸稳定性:一方面,植被根系深入土壤,像“锚杆”一样将松散土壤颗粒紧密联结,提升土壤黏聚力与抗剪强度,减少土壤侵蚀与滑坡风险,尤其多年生草本与灌木的深层根系,能有效固定岸坡深层土壤;另一方面,植被冠层可截留部分降雨,降低雨滴对坡面的直接冲刷,同时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减少水流对岸边的侵蚀,而植被枯落物形成的腐殖质层,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保水能力,进一步增强岸坡抗蚀性。
(三)两者的耦合困境
在西北干旱区极端环境下,岸稳定性与植被恢复力形成相互制约的耦合困境:岸坡失稳导致植被生长基底破坏,植被难以扎根;植被恢复力弱又使岸坡缺乏生态固持,稳定性持续下降。同时,输水河道“间歇性输水”的运行特征加剧了这一困境——输水期水位骤升骤降,水流对岸坡的冲刷力增强,易引发岸坡失稳;非输水期河道干涸,土壤水分快速蒸发,植被因缺水枯萎,进一步削弱岸坡防护能力,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威胁输水安全与生态功能。
二、岸稳定性与植被恢复力协同提升的核心途径
(一)精准水分调控:构建“输水-储水-供水”一体化体系
精准水分调控以构建“输水-储水-供水”一体化体系为核心,聚焦干旱区输水河道“输水期水分过剩、非输水期水分匮乏”的关键矛盾,兼顾植被生长需水与岸坡土壤稳定。输水期时,在河道岸坡布设渗透型集水沟与储水窖,收集河道渗漏及坡面径流储存多余水分,同时调控输水流量与水位,避免水位骤变引发水流冲刷,降低岸坡失稳风险;非输水期则依托储水窖与地下水灌溉系统,采用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按植被生长阶段精准补水,既满足植被需求,又防止土壤过湿致岸坡湿陷,干旱严重区域还铺设土工膜或保水毯减少水分蒸发。该体系可稳定植被生长水分条件以提升恢复力,同时维持土壤结构稳定,规避岸坡因干旱开裂或过湿失稳的问题。
(二)植被优化配置:构建“乔-灌-草”复合防护群落
植被优化配置以构建“乔-灌-草”复合防护群落为目标,结合西北干旱区气候与岸坡土壤条件,精选耐干旱、耐贫瘠、抗风蚀的乡土物种,实现“生态固岸”与“植被恢复”协同。物种选择上,优先用沙棘、柽柳等耐旱灌木,其根系发达、抗逆性强;搭配沙打旺等多年生草本,快速提升植被覆盖率;土壤较好的河道上段,适度种杨树等乔木,形成防风屏障。空间配置采用“近岸草本-中部灌木-远岸乔木”梯度模式:近岸种耐水湿草本减水流冲刷,中部灌木固土,远岸乔木防风固沙,同时控制种植密度防水分竞争。该群落通过多层次防护提岸坡稳定性,借物种互补缩短植被恢复周期、增强恢复力。
(三)工程 - 生态协同防护:打造 “柔性护岸 + 生态修复” 结合模式
工程-生态协同防护以“柔性护岸+生态修复”为核心模式,摒弃传统硬质护岸单一思路,以柔性工程防护为基础、生态修复为核心,兼顾岸稳定性提升与植被生长条件创造。针对冲刷严重岸坡段,采用格宾网、生态袋、土工格栅等柔性材料防护:格宾网填当地砂石,抗冲刷且留植被根系生长空间;生态袋装改良土壤与草籽,形成工程与植被双重防护;土工格栅铺岸坡表层,增强土壤抗剪强度并提供稳定种植基底。施工中预留植被种植孔与土壤改良层,改良土添腐殖质、保水剂提植被存活率;对既有硬质护岸,通过“凿孔植绿”“岸坡覆土”改造,种植垂吊植物或耐旱草本。该模式避免硬质工程生态破坏,借工程为植被恢复提供稳定环境,实现岸稳定性与植被恢复力同步提升。
三、协同提升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与制度保障
制定《西北干旱区输水河道生态保护条例》,明确岸稳定性与植被恢复力协同提升的目标、责任主体与考核标准;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协调河道沿线省市的治理行动,避免“各自为政”;将输水河道生态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强化政府治理责任,确保协同提升措施落地见效。
(二)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
设立干旱区输水河道生态修复专项科研基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水分高效利用、耐干旱植被选育、柔性护岸材料研发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科研-示范-推广”一体化平台,在典型输水河道建设协同提升示范工程,总结成熟技术模式并在区域内推广;加强技术培训,提升基层水利与生态管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协同提升技术的规范应用。
(三)强化资金与人才支撑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干旱区输水河道生态修复专项基金,保障水分调控设施建设、植被种植、工程维护等资金需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PPP模式、生态补偿机制等,吸引企业投入河道治理;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引进生态修复、水利工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培养本地技术骨干,为协同提升工作提供长期人才支撑。
四、结论
西北干旱区输水河道岸稳定性与植被恢复力协同提升,是破解二者恶性循环、保障输水安全与生态平衡的核心。二者耦合紧密,岸稳定性是植被恢复基础,植被恢复力是岸坡稳定生态保障,而极端环境与间歇性输水加剧协同难度。通过“水分调控-植被配置-工程-生态协同-人为管控”四位一体途径,可同步优化二者:水分调控解植被水分瓶颈并稳土壤,植被配置固土且提恢复效率,工程-生态协同兼顾短期稳定与长期修复,人为管控减干扰。未来需加强技术研发,结合新技术优化方案,推动河道向“安全输水-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嘉琦,余明辉,李倩.水位变化条件下植被对下荆江河段岸坡稳定性影响分析[J].水利学报,2024,55(01):60-70.
[2]李杰.河道整治中根系植被特征对岸坡改良土影响试验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22,(10):129-13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