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术语翻译困境及策略研究
姜书慧
郑州科技学院
中华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武术术语也是武术专业技术交流的语言,在推动武术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术语的翻译又是武术对外交流的关键。规范的术语翻译有助于推进与加快武术在世界人民眼中的地位,更有助于加快外国人对中国武术的认知度,通过长期的交流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从认识中国武术中了解到中国传统的文化。因此,为了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文化翻译与交流成了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
1.武术术语概念界定
武术在语言方面的表达是极为丰富的,那么与它密切关联的便是文字。在武术的世代传承与不断发展中,习武者首先需要完成对武术语言的记忆,进而实现对语言所代表的内容进行记录,而这种记录就是借助于文字或符号所刻画完成。在《中国术语学概论》和《现代术语学引论》中,均明确指出术语所研究的范畴只限于词汇。所以在武术领域中,武术术语是要反映武术基本理论和技术实践要旨的概念和用语的,它是构成武术专业领域学术规范和学术对话的基本单位。
2.武术术语分类
武术术语是一个专业概念,是武术学科领域中的基本单元,也是武术人对武术技术动作及武术理论的认识成果和结晶。目前武术术语的分类可以归纳出两大类和三小种:两大类分别是武术技术术语和武术理论术语,三小种包括传统武术技术术语、竞技武术技术术语和武术理论术语。如太极拳是传统武术拳种之一,其中包含不同的种类,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等。
3.中华武术文化术语翻译困境分析
3.1 权威资料匮乏
能够体现出对于武术术语的专门性词典或者书籍数目较少,《中国武术大辞典》是相对比较权威的工具书,但书中仍有多处明显错误,如“基本技术”、“基本技法”归类时不是在“一般词汇”里,而是被归为别的词汇里。不完整的武术术语分类或表述,给翻译者带来了很大难题,难以确定准确的术语体系,目前出版的不规范,不完整的武术术语相关词典现状,影响了武术术语的英译的进程。所以,武术英文术语翻译的权威资料匮乏严重阻碍了武术的国际化交流进程,也限制了其术语英译的发展。
3.2 专业翻译人才缺乏
目前,武术的国际化交流中最为缺乏的并不是专业的武术指导人员,而是对外传播的专业武术翻译人才,尤其是既了解武术文化背景同时又是专业英语翻译的这种复合型人才。但在武术这个复合的领域中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既精通武术又精通外语的人才。目前从事武术术语英译的人员中,多以本土中国人为主,在进行翻译时难免会用中国人的思维,而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些从事武术翻译的翻译者并不都是具有武术专业理论知识的,还有一些翻译者虽然具备一定的武术专业的理论知识,但其英语能力却不能够达到要求,这就使得很多翻译出来的武术术语常常是按照字面意思,未经细致推敲的直接英译或是音译,其学术价值可想而知。同时翻译人员译的自身知识结构以及对武术术语的理解是对武术术语英译影响重大的原因之一。
3.3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和思维的不同是中华武术术语翻译最大的绊脚石。虽然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是建立在不同文化基础之上的,反映都是其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历史。翻译武术术语,这种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词汇,其语义中不仅包含文字表面的含义,同时还隐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倘若不能够去深入分析其中隐含的背景以及所代表的深层含义,那么这种翻译所带来的结果将会是不能够准确表达术语本身的含义的,导致了人们在翻译时所产生的误解和交流上的困难。术语中许多表达不能在目标语英语里找到语义完全一致的用语,即使有些用语的概念或意义是相似的,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赋予的同一词汇除字面意思外,还隐含着其他寓意。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空缺的存在,致使许多西方人对于武术术语中所隐含的文化难以会意。
4.中华武术术语对外翻译的原则
4.1 标准化原则
武术术语的标准化应保证翻译简约性和准确性,这样既能够使内在文化特点得以保留,还能够适应当前发展要求。只有在宣传中,将武术术语标准化,训练使用的术语语言相同,才能加快武术走向世界的步伐。在武术术语翻译时,要明确什么是翻译的标准化,标准化原则是要求客观地处理翻译文本,使读者全方位获得武术术语中的有效信息。术语英语翻译实现本原则,就是在准确,灵活,在传达技击术的同时,能够将武术中的文化也一并传递出去,尽量避免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损耗。
4.2 统一的原则
统一的原则即忠实于原有武术术语的概念与内涵,准确无误地传递术语的文化底蕴。以“气”这一概念为例,其意蕴不止物理层面的呼吸之“气息”,其文化内涵深植于中华传统哲学体系之中,象征着能量与生命之源。译者在翻译时应力求保留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避免因文化缺失而导致误读或曲解。
4.3 专业化原则
武术能够在体育竞技舞台崭露头角,必然是有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的专业性,在国际上要使武术走的更远,就要将武术术语从武术的专业角度进行翻译,以便于外国的学习者加快掌握武术技术。武术术语英译的专业化,是需要翻译人员明确术语表达特性,熟悉武术专业技击动作,进行英译创作时,理清术语的语言结构,领会术语中表达的隐含意义,再进行转译,就不会发生太大的误差,能够让英译的术语保持中文术语所固有的含义。武术术语的翻译贵在专业,有价值的翻译才能更好的被人们所利用。
5.中华武术术语对外翻译的策略分析
5.1 加强中华武术文化的认知
从文化走出去的视角看,中华武术术语翻译要着重关注武德、武术哲学、武术美学等内容。“文化的演变与哲学思想的演变有密切的联系。想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中国哲学。”
首先要厘清武术的文化属性,打破“武术=格斗”的片面认知,明确其是融合传统哲学、伦理与健身智慧的文化载体——如“太极拳”的“以柔克刚”源自道家思想,“武德”的“谦逊守礼”呼应儒家伦理,让大众理解武术不止是拳脚功夫,更是传统文化的具象表达。其次要强化核心概念的认知传递,针对“气”“门派”等关键术语,需结合生活场景通俗解读:“气”可关联传统养生中的“气血流通”,“门派”可类比为“不同风格的文化传承流派”,避免因文化隔阂导致认知断层。最后可通过体验式活动深化认知,通过简化套路练习,让大众在实践中感受武术“内外兼修”的特质,逐步建立“武术是兼具文化价值、健身价值与精神价值的传统瑰宝”的完整认知。
5.2 选择合适的武术文化翻译方法
5.2.1 直译法
在武术术语的汉译英中,直译常用于翻译一些技术性强的动作名称和器械名称,这些术语直白明确地表述了动作的本质和构成要素,较少涉及历史文化渊源和民族审美意识。如动作类的踢(Kick)、掌(Palm)、钩(Hook),器械类的剑(Sword)、匕首(Dagger)、棍(Cudgel),对于这类词,就可以使用现有的英语词汇进行直译。另外,对于一些蕴含着丰富传统文化的武术术语来说,为了能够将其形象、民族特色准确的输出,也可采用直译法。
5.2.2 音译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许多武术的拳名、拳理、招式动作等名称都被人所熟知,并且这些名称中所想表达的文化背景信息都已经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因此在不同的文化差异下音译法逐渐成为了一种最常见的翻译方式,它要求译入语的发音与原文的发音相同或相似,这样既能使表达直白简洁提高交流效率又能保持原文本想要表达的内涵。如“长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一种拳法,以动作舒展、力量刚猛而著称。如果将“长拳”译作 Long Boxing,容易让人误解为“很长的拳”,音译 Changquan 可以避免这种误解,同时保留了其原有的发音和文化特色。
5.2.3 意译法
由于武术动作、技法、拳理中包含着丰富且复杂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对他们进行翻译时,就不能采用逐字逐句的翻译方法,而是要将源语文本表达的意义进行加工并将其以符合受众阅读习惯和审美要求的形式准确传递出去,因此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就是较为恰当的方式。如“金钟罩铁布衫”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直译,则会被外国人误认为是某种特制的衣服或者盔甲,而不会想到是刀枪不入的能力,所以其可译为 ability to sustain the thrusts ofsharp weapons on one’s bare skin。
6.结论
武术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武术术语翻译的标准化问题尤为关键。武术术语理解或翻译的不准确,往往导致外国受众对武术产生误解与偏见,限制了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因此,建立统一、标准化的武术术语翻译体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参考文献
[1]李晖,于善安. 武术动作名称翻译的美学考量[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5):89-94.
[2]焦丹.中国武术外译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翻译,2020,41(6):130-137.
[3]梁潇.武术传播的转向:视觉[J].武汉
[4]祝凯.论中华武术国际传播中的武术文化传承[D].北京体育大学,2010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强省项目《中华传统武术术语外宣翻译的创新模式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5JYQS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