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EM 理念下幼儿园大班种植活动的实践研究

作者

屈静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幼儿园 725000

引言

传统幼儿园种植活动多以观察植物生长为主,缺乏系统性设计与跨学科融合。STEM 教育强调通过真实问题解决,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与《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亲近自然、探究问题”的目标高度契合。本研究以“种植黄瓜”为例,将科学探究(如植物生长条件)、技术应用(如工具使用)、工程设计(如搭建支架)与数学测量(如记录高度)融入活动,探索 STEM 理念在幼儿园种植活动中的落地路径。

一、STEM 理念下种植活动的设计原则

活动以“怎样让黄瓜长得更壮实?”这一贴近幼儿生活的问题开场,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探究热情。教师抛出情境化问题:“为什么有的黄瓜藤爬得高,有的却矮?”“多施肥能让黄瓜更快结果吗?”孩子们围绕光照、水分、肥料热烈讨论,还冒出“和黄瓜说悄悄话会不会让它更开心”这般充满童趣的猜想。

在“肥料选择”环节,教师准备了有机肥、化肥样本。孩子们化身“小研究员”,凑近闻肥料气味,用小铲子翻动感受质地,把相同的黄瓜种子分别种在施了不同肥料的土壤里,每日认真记录发芽情况和藤蔓生长速度。当发现施有机肥的黄瓜藤叶片油亮、藤蔓粗壮时,他们兴奋大喊:“这种肥料里有魔法!”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让孩子们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探索,在不断试错中明白植物生长需要合适肥料,也体会到提问的乐趣。

活动以黄瓜种植为纽带,巧妙融合五大领域。科学领域,孩子们用放大镜观察黄瓜叶片气孔、花朵结构,用软尺测量藤蔓长度;技术领域,学习用小喷壶均匀浇水,用彩色贴纸标记实验区域;工程领域,挑战搭建黄瓜攀爬架,通过讨论“四边形易摇晃”“绳子要拉紧”,在反复调整中理解简单力学知识;数学领域,用小石子统计开花数量,用积木模拟黄瓜高度比较;艺术领域,绘制“黄瓜成长画册”,将观察景象变成生动画面。

在收获活动中,幼儿化身"小小科学家",手持软尺仔细测量每株黄瓜的高度,专注地记录数据并合作绘制折线统计图。通过对比不同浇水条件下的植株生长情况,他们惊喜地发现:"适度浇水"组的黄瓜茎秆粗壮、叶片肥厚,而"浇水过多"组的根部却出现了腐烂现象。分享会上,孩子们高举亲手制作的图表,小脸上洋溢着成就感,争先恐后地分享观察所得:"看!浇水适量的长得最好!""支架牢固的爬得最高!"他们用稚嫩而笃定的语言表达着科学发现。这场浸润式的探究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亲历了"观察-记录-分析-总结"的完整科学过程,更将理性思维和实证精神潜移默化地植入了他们的认知世界,展现了生活化科学教育的独特魅力。

二、种植活动的实施策略

教师以绘本《一粒种子的旅行》为引,抛出“种子如何找新家”的趣味问题,开启种植主题。幼儿被书中种子乘风飞行、搭动物便车的情节深深吸引,纷纷凑近观察黄瓜种子的扁平模样,用手指轻轻摩挲,好奇地追问:“黄瓜种子能像书里那样飞起来吗?”随后教师组织分组讨论种植计划,发放包含种子、花盆、小铲子的“种植工具包”,鼓励幼儿用图示设计“种植方案图”。A 组用箭头标注“隔天浇一次水”,B 组画上太阳提出“让黄瓜多晒太阳”,两组方案差异明显,自然引出了“不同条件影响植物生长”的变量控制概念,幼儿在讨论中初步感知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活动分“播种 - 观察 - 调整”三阶段推进。播种时,幼儿卷起裤腿踩入泥地,用小手感受土壤的温润,模仿教师动作松土、挖坑、播种,覆土后小心浇水,嘴里念叨:“小种子,快发芽!”观察期,他们每日守在花盆旁,用尺子测量黄瓜苗高度,用红、绿贴纸记录叶片状态,还为“长势不佳”的植株绘制“病历卡”,标注“叶子发黄”“藤蔓细弱”等问题。调整阶段,面对黄瓜藤倒伏,幼儿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种植视频,发现“藤蔓缺少支撑”,于是用竹竿和绳子搭建人字形支架,边搭建边说:“人字形站得稳!”教师只提供材料,让幼儿在试错中理解工程原理。

在收获活动中,幼儿们手持软尺测量黄瓜株高,认真记录数据并绘制折线统计图。通过对比分析,他们发现"适度浇水"的植株最为壮实,而"浇水过多"的则出现根部腐烂现象。分享会上,孩子们兴奋地举着自制的图表,争先恐后地分享结论:"浇水要适量!""支架要搭牢!"稚嫩的声音里透着发现的喜悦。这场生动的探究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理解了植物生长规律,更将科学思维自然地融入他们的日常认知,展现出幼儿科学教育的鲜活成效。

三、教育成效与反思

活动后,幼儿的科学探究意识显著提升,开始主动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比如,在探讨“阴雨天是否还需人工浇水”时,幼儿猜想“雨水或许不够滋润”,随后用喷壶模拟降雨,对比自然雨水与人工浇水对黄瓜生长的影响,最终得出“雨天可减少浇水”的结论。在“种植番茄”延伸活动中,幼儿自发开展“对比实验”:一组给番茄套透明袋保湿,一组正常养护,两周后发现“保湿番茄叶片更绿”,由此明白“湿度影响植物水分保持”,科学思维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

教师需具备跨学科整合能力,当幼儿追问“黄瓜叶子为何打蔫”时,教师结合生物学(蒸腾作用致缺水)与气象学(高温加快水分流失)讲解,并引导幼儿用湿度计测量空气湿度、观察土壤干湿,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究活动。同时教师学会“退后一步”,允许幼儿试错:当有小组坚持用彩色灯光“助长”黄瓜时,教师未直接否定,而是引导他们记录“灯光组”与“自然组”的生长数据,最终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彩色灯光无效”,自然领悟“科学探究要基于证据”,这种“支持性放手”培育了幼儿的批判性思维。

家长参与“家庭种植任务”后,教育效果延伸至生活:幼儿与父母共种黄瓜苗,记录生长日记,部分幼儿因见证“幼苗变黄瓜”的过程,主动拒绝挑食,称“每根黄瓜都来之不易”。幼儿园通过公众号分享活动案例,引发社区家长共鸣,形成“幼儿园 - 家庭 - 社区”教育合力,让科学探究真正融入幼儿生活。

结束语

STEM 理念下的种植活动,不仅是幼儿与自然的对话,更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实践。通过真实问题驱动、生活场景渗透与反思性总结,幼儿在“做中学”中发展了观察、推理、合作等关键能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植物种类对活动设计的影响,或结合信息技术(如使用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丰富技术维度,为幼儿园 STEM 教育提供更多元的实践范式。教育者需始终铭记:自然不仅是教材,更是幼儿成长的伙伴;种植不仅是劳动,更是思维的耕耘。

参考文献:

[1]李春姑.“全收获”理念下幼儿园大班种植活动的实践——以大班坡稻种植活动为例[J].新教育,2025,(01):81-83.

[2]郑晓薇.STEAM 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种植区活动的探索与实践——以大班特色活动“我们的菜地”为例[J].亚太教育,2023,(10):11-13.

[3]秦洁.生命教育理念下开展幼儿园养植活动的实践探究——以大班种植活动“银杏树”为例[J].黑河教育,2021,(05):80-81.